风雨琳琅,才是真实的林徽因

征文网 2020年5月13日文学快讯评论2,862 阅读13129字

2

《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之长,在于它很好地回答了林徽因的变迁轨迹。作者跳出“林徽因是谁”“那些绯闻是真是假”的圈套,将林徽因和她的时代结合起来——是时代塑造了林徽因,正是时代的波光诡谲,决定了林徽因的多面性,但将这些侧面拼合在一起,却有不变的底色,即:她始终是一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林徽因的民族主义色彩来自家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她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父亲林长民是最早在媒体上披露“巴黎和会”败讯的人,被称为“五四运动”的点火者。

林徽因12岁入教会学校,16岁随父游历欧洲,20岁赴美留学。林徽因阅读广泛,有很高的审美品位,使她能与欧美一线学者平等对话。林徽因是当时极少数了解西方、能真正融入西方社会的中国人。

然而,林徽因后半生却留在国内,她曾说: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什么都好。

民族主义情怀融入林徽因的血液。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后,受日本学者“只有日本人才有实测中国古建的能力”论刺激,她和梁思成组织了密集的古建实测,遍及中国北方100多个县城、2000多处古建筑。

1932年6月14日,林徽因在香山养病。在给胡适的信中,她写道:“这种工作(指古建实测)在国内甚少人注意关心,我们单等他(指梁思成)的测绘详图和报告印出来时吓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

九一八事变后,战争阴影覆盖北平,林徽因在给女儿的信中却写道:“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七七事变爆发时,林徽因夫妇和莫宗江等正因发现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而兴奋,它推翻了关野贞“中国和朝鲜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的断言。得知战争爆发后,他们立刻赶回北平,又义无反顾地率领中国营造学社南下。

辗转武汉、长沙、昆明等地,中国营造学社最终落户四川宜宾李庄。艰难的旅途让林徽因夫妇罹患重病。李庄6年,林徽因大部分时间在卧床,连1公里外的集镇都没去过。第一次烧水时,林徽因不知怎样才算烧开,只好请教梁思成。

梁从诫问林徽因,万一日本人打进四川,该怎么办。林徽因的回答是:“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梁从诫抱怨说:难道连我也不管了吗?

林徽因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在李庄,林徽因已被确诊,将不久于人世,但她从未为选择南下而后悔。与这些相比,所谓“八宝盒之谜”,所谓“是否爱过徐志摩”,所谓“与冰心冲突”,真的那么重要吗?真能反映出“真实的林徽因”吗?

在那一代自由主义的读书人中,对国家与民族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一切工作都与民族复兴相关。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的作者费慰梅曾写道:“美国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给我写信,说这本书带他们走进了一个从来不知道的中国,但这个故事的发展又使他们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理想和毅力十分感动,甚至有的朋友感动得流泪。这两位非凡的人物,他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历尽了磨难,处处受到生存的威胁,但仍能坚持下去,为中国建筑研究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