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事:头脑改变贫穷 亲子教育哲理

征文网 2020年7月7日励志故事评论1,525 阅读1380字

它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一个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迅速崛起,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方面,是走在最顶尖的思想上的一串不停歇的足迹。

姬兰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新生。她来自印度经济较为落后的拉贾斯坦邦。正是由于印度全国几乎免费的高等教育体制,才使她能够离开贫困地区,来到首都新德里实现大学梦。

采取低廉的教育收费制度、让穷人富人都能上得起学是印度政府为促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姬兰告诉记者,新德里大部分大学的学费维持在180卢比(约合人民币40块钱)。上大学对穷人来说,是进城的“门票”和福利。姬兰和妹妹就是靠进大学而在生活费用高的大城市站住脚的。比如,新德里的房租非常高,但她住的校园宿舍一个月交40卢比就行了。

在新德里,像姬兰这样的农村孩子非常常见。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走进了大学校园,而教育费用补贴则基本上由政府承担了下来。事实上,也有一些人认为大学收费不能如此低廉,必须提高学费,但是立刻遭到印度选民的强烈反对,最终没能实行。印度教育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政府还将积极动员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里提供奖学金,进而维持最低限度的教育收费体系。

印度在义务教育中的资源分配同样颇费苦心。在首都新德里,学生在接受十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时全部被要求就近入学,跨区择校的事情几乎很少发生。正是出于这种近乎苛刻的限制,许多富人家的孩子为了不想就近入学就只能被迫选择私立学校。另一方面,政府的收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鼓励穷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小学生每年在只交140卢比左右“政府福利基金”的同时,会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免费得到一顿午餐、三套校服和全新教材,这种“诱惑”促使许多居住在贫民窟的孩子都愿意去读书。

从2006年起,印度政府又开始为确保低种姓群体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而做出努力。由于种种原因,落后地区的学生在参加高校入学考试时无法与其他地区平等竞争,对此教育部宣布将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

“种姓配额”在印度掀起轩然大波,许多高种姓学生将此视为“逆向歧视”。以全印医学院为首的高种姓学生还进行了半个多月的示威抗议行动,但这一旨在将教育资源向弱势阶层倾斜、保障教育公平的政策依然坚持了下来。

印度发展教育不遗余力,理工科类名牌大学IIT的毕业生是世界500强的最爱。印度有的村子贫困不堪,一个村只供得上一个小孩去读书,全村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小孩身上,只要他考上了IIT,全村就有了希望。

这种情景并不陌生,中国也有很多例子。但是有一个不同之处,包括今天跟对面的印度博士生聊天,都提到了一点:那就是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IIT的学生说:印度10年前没有技术,没有资本,也没有特别之处,世界的舞台上没有印度的角色,但是这几年大家开始谈印度的崛起,为什么,因为印度人的头脑。印度人可以穷,但是不能没有头脑,他们坚信智慧能带领他们摆脱贫穷,而事实也是如此,或许这正是印度从一个文明古国在近现代历史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