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先生是汉语拼音之父吗?

征文网 2017年3月11日文学世界评论3,092 阅读23730字

114日,许多新闻都报道了一则消息「汉语拼音之父,经济学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此事真的令人感到沉重,也引发出发出许多人的感慨。的确,当享受着汉语拼音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时,大家总有一种好奇和遗憾,汉语拼音到底是谁发明的?喝水不忘挖井人,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提到过汉语拼音的这段重要的发展史。

   在一边倒的向汉语拼音之父表示衷心感谢的帖子中,也有另一种微弱的声音“周有光不是汉语拼音之父。"这种帖子一出现,立即会受到网友们的指责围攻和谩骂。我想这不是件坏事,说明人们对于汉语拼音的发明者的真心的敬重。既然是这样,我们真的有必要用历史的事实而不是一种无智性的热情去探讨一下真相。

如果大家花些时间去看一下周有光先生的视频和他说过的话,就不难发现,老人家其实已经给出了我们正确的答案,汉语拼音是一个集体的合作,而且不是一日而为。至于为什么突然间周老先生变成了汉语拼音之父,估计他自己是最不理解的。

  2015年我调查过汉语拼音问题,才发现一个很令人惊讶的史实,汉语拼音其实是外国势力为了渗入清朝掠夺财富而出现的一个产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1841年随英军侵华,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的威妥玛竟然是一个汉语拼音发展史上功不可没之人。相比于清朝,日本曾经对于汉语拼音也是重视到了极点,因为那曾涉及到了和这个地大物博之国的外交沟通问题。

2015年我参加日本诗经学会会长村山吉广教授的汉诗原音朗读课程,课堂上的一次争执引发了我对于汉语拼音的好奇心。村山教授提到了陈寅恪先生,他把恪发成ke4声),我马上说,“错了,那人叫做陈寅恪que4声)。”老师纠正我,我们查看字典,的确那个“恪”只有一个音 ke4声),我当时就懵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和我的曾祖父王树枏相交甚好。陈三立以诗,我的曾祖父以文而盛名,二人年龄相近,同为进士又是好友,在当时的学界被称为“南陈北王”。家族里有位搞文史研究的长辈和陈寅恪熟识,他的谈话中常常提到“陈寅恪que4声)”这个名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心里很窝囊,回家后马上查,这一查我又笑了,原来我和老师都没错。陈寅恪先生的名字可以说就是汉语拼音发展历程中一个典型的见证例,而且汉语拼音的发展不是单独而为的,它和普通话的推进密切相连。这事三言两语道不明,为此我写了调查文向村山老师进行了解释。也就有了下文。《简述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发展历程》

  汉语拼音的出现要归功于两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和郭居静LfizaroCatfino

  1598年他们一同编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1605年,利玛窦应用他和另外几位外国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Wonder of Western Writin》),从这4篇文章的注音中归纳出的拼音方案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方案。

1625年法国人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沿袭利玛窦所创体制编著了一部帮助西洋人学习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著作《西儒耳目资》(《Help to Western Scholars》)成为了中国音韵学史上第一部用罗马字注音的著作。

  但是这样重要的一个创新,并未能引起这个傲慢的古老东方大国的重视,在之后的300多年中,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相反,许多欧美人为了和当时的中国政府进行沟通,却进行了相当多的探索和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他曾是一位外交官、著名汉学家,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发明了用罗马字母标注汉语发音系统---威妥玛注音,此方法在欧美被广为采用。

   1867年威妥玛著的《语言自迩集》,成为了一部权威性的北京话课本,它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的北京官话音系。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反切法拼出一个生字的读音。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阻碍了学识的传播。

清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的败北,使朝野震惊,知识阶层推究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一场拼音运动。但是那时,根据地域的区分,官话被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据说就连皇帝召见大臣,有时也会因为听不懂对方的方言官话而着急。各地知识分子们的爱国之心迫切,制定的各种文字拼音方案多达二十几种,可是很遗憾这些方案多是为拼写某种官话方言而设计,被清朝廷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的方言而批驳了。

   就在这场旷日持久数年的争论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曾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的王照,在日本期间,受到日语中表音符号日文假名的启发,采取汉字偏旁或字体的一部分,制订了中国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方案官话字母

   1871(明治4)年,日本外务省为了和清朝进行交涉,建立了一所汉语学校,迈出了日本近代中国语教育的第一步。但是由于最初使用的是南方发音的官话,和位于北方的清中央政府出现了沟通困难,之后,汉语学校被移交给文部省,被东京外国语学校合并,转换成教授以北京官界为使用语的北京官话,并招聘讲北京官话的旗人薛乃良为教师授课,使用的课本是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

   1879(明治12)年,东京外国语学校在学的中田敬义,被派遣到北京公使馆进行北京官话翻译的培训,他将明治初年的畅销书《通俗伊苏普物语》翻译成为《北京官話伊苏普言喻言》也被东京外国语学校作为教科书使用。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王照秘密潜回祖国,他拼写了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在天津写成并出版《官话合声字母》一书。由于王照出身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县),本来就对北京语音了如指掌,而且在日本受到了推崇北京官话的影响,我猜想这可能都是坚定了他推广京音官话的决心的原因。他的推行很快就遍及十三个省,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纶的支持,他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 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切音字运动又引发了官语的统一运动。

  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官话被正名为国语。之后又经过很多年,通过南北方学者们的反复磋商,终于确定国语以北京语系为标准。

  1949年,曾留学过日本8年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1956年新中国政府为了尊重各民族语言的平等,在汉字改革中将国语改称普通话

  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了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名字发音问题之所以被称得上是汉语拼音发展历程中一个典型的见证例,是因为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年代,正是由官语方言国语,最后到普通话,也就是汉语在统一语音的初期阶段,所以才会出现两种发音的情况。先生祖籍是南方,那里的方言是发que的音,他的亲友和熟悉他的人一直都使用这个音。公众是按照汉语拼音推广后的音称呼他,而先生本人从未在意过人们对于他的名字的不同发音方法而刻意的去纠正,表现了一位国学大师对于汉语拼音改革的支持。今天这种混乱情况已经极少出现了。 

   我的文章本来在这里就结束了,可是周有光先生去世后,我有机会看到了他的一个访谈视频,觉得非常珍贵,进行了整理,后续了此文。周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新中国后鲜为人知的史实:

   毛泽东跑去问斯大林,我们搞文字改革,语言注音用何字母为好?斯大林回答,中国是个大国,你们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就要求以吴玉章为首的学者团队搞出一个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法,可是吴等人搞了三年出了第一套方案,大家却都不满意,最后吴玉章还是说服毛泽东使用了罗马字注音。周先生称吴玉章是他们的领导。吴玉章团队选择了旧的注音字母方案来推广汉语拼音,因为小学老师们都懂得这个字母注音方法,所以汉语拼音很快被推广开了。

视频中的周有光老先生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以为他是最后一位亲历汉语拼音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他的离世,终于引起了大众对与汉语拼音的发展史的注目。

感谢周有光先生,感谢几百年来中外为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敬意!原文地址:周有光先生是汉语拼音之父吗?作者:燕赵之子晚清王树枏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