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做梦也没想到要靠写作生活

征文网 2017年11月30日文学快讯评论1,594 阅读6428字

来源:天津日报

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参军,曾服役于坦克部队,几年后复员回京。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1999年开始写作,至今相继出版《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荣宝斋》及最新作品《大崩溃》五部小说。2005年由《亮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大获好评。2013年媒体盘点十大“重播神剧”,其中《亮剑》重播达3000多次,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影响。

《大崩溃》:12年后再“亮剑”

记者:《亮剑》是您十几年前的作品,您最近又写了同样是抗日战争题材的《大崩溃》,隔了这么久,为什么要再次触及这个题材?

都梁:《大崩溃》其实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二部战争小说。《亮剑》我写了敌后战场,也留下一个缺憾,就是正面战场是一个更广阔、更惨烈的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才有八年抗战,必须要写,这样从我个人来说算是完成一个夙愿。还有一点就是1944年的这场豫湘桂大战意义深远,因为直接影响了战后的格局。离日本战败还差一年,我们却被日本军打得一败涂地。战争进行了七年,我们不应该一败涂地。我想探寻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记者:同样的抗战题材,人们会拿《大崩溃》和《亮剑》比较。

都梁:这回写《大崩溃》不像《亮剑》那么讨巧。《亮剑》全书43万字,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出场的人物全体围绕李云龙一个人服务,你想想这样的话这个人不立也立起来了。我认为,一部《亮剑》,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遗憾了。现在再写《大崩溃》,还是全部围绕一个主人公就不对了。因为豫湘桂之战席卷半个中国,参战兵力达到上百万人,死伤几十万人。这里面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有高级将领战略上的较量,交战地域又是如此之广,从黄河边一直打到独山,这么大的场面让一个主人公去撑是撑不起来的。

记者:历史题材的写作和虚构的小说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从这个角度看《大崩溃》比《亮剑》难写吧?

都梁:写《大崩溃》接触了大量史料,这个去伪存真的过程非常痛苦。中国史料里面有吹牛的成分,易中天也说,中国史料里的数字不准确,比如说秦将白起一夜坑杀赵国四十万兵卒,按现在算,得多大的土方量,开几台挖掘机是不是就可以一夜埋掉四十万人?何况那时候全是凭人力。还有号称的问题,曹操军队80万号称百万,所以这就是中国史记里的一些特点,研究史料碰上这类事就瞎了。但我不是历史学家,小说中的观点和史实只代表我个人的思考和考证的结果,其中肯定有不少错误,所以我很欢迎读者多多指正。
记者:听说您这次还要重走一遍豫湘桂战役的战场?

都梁:重走的起始点也是当初战争的起始点——河南中牟县,途经郑州、长沙、衡阳、贵阳,最后在豫湘桂大战的终止点——贵州独山县城收尾。第一站是中牟县。我在小说引子里写道,那地方原来有一座黄河铁桥,战争初期被中国方面炸毁,黄河决堤形成大片黄泛区,中日两国军队在此对峙已经到了第六个年头,相安无事。那个桥就在中国守军的眼皮底下一点点修复,中国守军无作为,最后眼瞧着人家的坦克从桥上开过来。现在这个铁桥还在,所以我们准备去实地看一下。这次重走豫湘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筹拍电视剧《大崩溃》采风。

记者:这本书50多万字已经这么厚了,但故事还没有讲完,您说还会写第二部?

都梁:原来以为豫湘桂大战写一本40万字的小说就够了,后来写起来我发现严重估计不足。信息量太大了,第一部写了50多万字,这已经要了我半条老命,脑力及体力都严重受损。写完这本书我也快崩溃了。第二部也得有40多万字,还没开始写,什么时候能写出来,就要看我拼命的程度了。现在真有点累了,不像写《亮剑》的时候,那时候正当年。我前些日子去看中医,那个中医说你没有器质性的问题,但我感觉你身体已经被掏空了。我觉得这个中医说得挺好。但只要我还活着,豁出去拼着那剩下的半条老命也要完成。

《亮剑》出版的前前后后

记者:现在《亮剑》几乎成了抗日战争题材文艺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这也在您的意料之外吧?

都梁:最初写《亮剑》,就是和几个朋友聊天,大家觉得最近没书看,那时候我还比较愤青,觉得他们写的那都是什么啊。有个朋友跟我说:有能耐你写。我就口吐狂言,写一个就写一个!至少比这帮家伙强。后来就打赌,那朋友刚买了一辆新款的宝马,就拿这个当赌注。完了我就把这个事忘了。过了一个月,这个家伙给我打电话,问我动笔了没有。于是我就只能去写,写了八个月。那时候白天去公司忙活,晚上没事就写。
记者:那时候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投稿的经过顺利吗?

都梁:我当时处于一种蒙蒙眬眬的状态,因为我原来搞石油,跟出版完全不相干的。《亮剑》这个稿子投了三家,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个礼拜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给我回信,对我进行了一番勉励,很遗憾还是不能出版。这时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一个编辑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然后通过责编董保存见到了社长程步涛,他跟我说,你这部小说不是发表不发表的问题,而是我们出版社是不是拿这个作品去争取茅盾文学奖的问题。这话把我也吓了一跳。

记者:《亮剑》虽然没能拿到茅盾文学奖,但却为您赢了一部宝马车。

都梁:书出版后,打赌的这个朋友发现输了,把宝马车钥匙给我送来了。但掂着这钥匙的时候我就想,打赌不能打太贵重的赌,要不然就不好玩了。因为它不好操作,要是吃顿饭这都好办,但2000年那时候一辆宝马车还算是很贵重的,真拿了就伤朋友感情了。我觉得这样不好,又把钥匙还给他,第一,请我吃饭;第二,以后见面叫老师。开个玩笑就算过去了。

记者:《亮剑》从书到电视剧,用了好几年时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都梁:其实《亮剑》小说出版一个月之后,上海一家公司“神兵天将”,突然到北京,找我谈电视剧改编权的问题。我遇到一个困难,就是没有一个行内的人给我指点。我就爱怎么着怎么着,随口一说20万元一集。后来才知道这是天价,当时很有名的电视剧版权也只不过是5万元一集。但是我这个人比较“轴”,杠上了。有人告诉我根本没这价,我还是那句话,说出来的话不能收回去。后来我判断他们是真想要拍这部戏,最后开出了很接近我的这个价格,18万8888元,图个吉利。我还是没同意,最后还是20万元成交了。但他后来发现他融不来资,砸在手里了。小说是在2000年1月出版,到2005年8月电视剧才在央视播出,中间用了5年的时间。

记者:前两年《亮剑》又拍了第二版,但观众还是更喜欢李幼斌的版本,您怎么看?

都梁:第一版《亮剑》确实画面粗糙,制作粗糙,穿帮镜头很多。作为我本人我肯定不大满意,但因为当时时间紧,投资也很少,所以留下遗憾。第二版《亮剑》重拍的时候也不是我要拍的,是有几个公司人家带着钱找我来了,拦都拦不住,那就拍吧。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讲谁跟我们合作都是一件好事。既然重拍,就拍得精良一点。其实我个人评价,第二版来讲从画面、制作、服装道具化妆各方面我认为确实比第一版好,但先入为主谁也迈不过这一关。各得其所吧。

有时候人对自己的潜力并不清楚

记者:您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

都梁:都梁就是我的老家——江苏盱眙县的古称。

记者:您觉得自己有写作天赋吗?如果有,那么为什么要等到40多岁以后才开始写作?

都梁:人对自己的潜力并不清楚,比如说有的新兵,第一次摸枪,上去当当当打的都是10环,他就是适合干这个,但是他在摸枪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打那么准。写作,包括我们所有的行当都是这样,你根本不知道你适合不适合干这行。比如说有的人立志当一个作家,考北大中文系,但毕业后照样写不出小说;有的人一天学没上,也能写出小说来。

记者:您在写作上有什么特殊的习惯吗?

都梁:我到现在写小说仍然不列大纲,就写到哪儿算哪儿,然后再从结构上调整。有的作家认为必须出大纲,那是一种很严肃的创作态度。但是我不喜欢列大纲。40多岁的时候一天能写一万多字,开始还不会用电脑,就写在稿纸上。现在一天能写四五千字就不错了。

记者:出名之后您好像一直拒绝媒体。

都梁:我是1999年开始写《亮剑》,这十几年我基本上没接触过媒体。虽然有过在出版社发布新书,那是没辙只好去,基本上没接受过媒体采访,电视节目更没有参与过。我是个绝对不想成名的人,耽误我时间,坦率说还是离媒体远一点好。如果总是参加各种活动,这张脸就越来越多地被人注视,那就完全没有自由了。你如果喜欢我的作品,就去读我的作品。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你要是喜欢这个鸡蛋,就别考虑这个母鸡问题。

记者:您现在还保持着阅读习惯吗?平时会读哪些书?

都梁:我是从小就喜欢看书,无意识地积累了一些东西,并不是说我为了写作去积累。现在读的大多是一些不被一般人关注的书,比如米涅的《法国革命史》,还有《福歇传》,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政论文章。不能乱看了,精力有限嘛。中国人的阅读在实际生活中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不像外国人,我发现欧洲和北美,每个普通人的阅读量都很大,尤其是早晨的地铁,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一本小册子的书,都在那儿看,就说他们的阅读是非常普遍的。中国人现在100个人里有两三个有常年阅读习惯的都很难找,花钱去买书那就更少了。

在能达到的程度上别太注重结果

记者:您的几部作品故事都很精彩,但题材却完全不同,为什么?

都梁:琼瑶一写还是恋爱,海岩还是恋爱加破案,我不愿意那么干。首先我就不是干这个的,如果我想挣钱的话我开公司恐怕费不了那么多脑子一样能挣钱。我只是想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这跟收入是无关的。所以这样才有了我这种创作,写完一个题材就换一个题材,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

记者:这样频繁变更题材和作品涉及的领域,您不觉得费劲吗?

都梁:确实也不轻松,在我的创作生涯里有两个作品是最费劲的,一个是《狼烟北平》,一个是《大崩溃》。都是我没有接触过的生活,是我不特别熟悉的领域。比如说《狼烟北平》,我虽然是在北京出生长大,但我从小没有生活在胡同里,对北京的风俗,吃喝玩乐,花鸟鱼虫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些东西是要做功课,去了解的。而且京味文学是要抓住它的韵味的,要写出这种韵味,必须了解京味文学里蕴含的那种东西,能透彻地融合到你的知识中,所以写起来很难。

记者:网上有一种观点,说都梁写男人还行,写女人不行。

都梁:我觉得啊,我也没什么好说的,第一呢,我本来就是男性视角,在那么多作家里好像读者对我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其实每个作家都会有短板,你比如让琼瑶去写战争她肯定是一塌糊涂了。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他们没有对我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估,因为我写了五部长篇,女性角色也有很多很温柔的。过去我也和别人开玩笑说,谁跟我打赌,以后我就写关于女人的作品。从我的本意讲,我不排斥写现实和女性题材,只是看有没有时间和兴趣。

记者:您现在已经是畅销书作家了,但还在做公司,这两者之间对您来说有冲突吗?

都梁:1999年写作之前,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将来靠写作去生活。《血色浪漫》一开始也是别的朋友托我写那么一个题材,也就写下来了。其实现在我仍然是个业余作家,我并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写作上。自己原先干的和文学毫不相干的事还在干,公司的大事我还要自己负责,决策性的事还得是我。写作还是业余的,只不过占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也就活得有点儿比别人累。

记者:男性读者喜欢《亮剑》,女性读者更喜欢《血色浪漫》。

都梁:《血色浪漫》是我个人认为我完成得最顺手的一部作品,因为它是我的生活,1968年是个非常荒唐的年代,是我一生中都无法抹去的记忆。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是有反思的,书中的主人公也跟我身边的朋友很相近。但我声明一点,我不是钟跃民,我千万不敢那么自恋。说实话,钟跃民这种人在生活中当然是少数,在世界文学中却能找到他们的影子,譬如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普希金《射击》中的西尔维奥、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中的达达尼昂。

记者:确实很多人都喜欢钟跃民,包括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

都梁:在我所有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也是钟跃民这个人物。钟跃民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梦想,我们羡慕钟跃民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不见得能做到像他那样,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钟跃民身上最可贵的是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但真正深入骨髓去了解“自由”两个字是很不容易的。钟跃民从来不考虑结果,只考虑“在路上”这个过程,这和我的人生观是相符的,我也喜欢这样的生活。钟跃民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将来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我知道我不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不想过那种很世俗的生活,就要自己设计自己的生活,不必按照生活的惯性去随波逐流。尤其是在今天,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度比较大,我们完全可以设计生活,使人生变得快乐有趣,别的都不重要。在能达到的程度上别太注重结果,这样我觉得人生就好过多了,就愉快多了。

■ 记者手记

都知《亮剑》 谁识都梁

《亮剑》是都梁的第一部小说,写于1999年。尽管后来《亮剑》取得了几乎无法超越的傲人成绩,但实际上都梁真正的成名作却是《血色浪漫》。这部电视剧先于小说在2004年推出,在它之前,叶京拍过《梦开始的地方》,在它之后,叶京又拍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三部作品可以说共同勾画了上世纪60年代“北京青年”的形象,也影响了后来许许多多的年轻人。

可以说,都梁是一个相当神奇的人。人到中年时,已经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就因为饭局上的一次打赌而转行写小说,之后竟一发不可收拾。这件事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据《亮剑》一书的编辑董保存说,多年来都梁对抗日战争中的许多事件和人物都有过很认真的研究,他对文学作品的痴迷则是从十几岁就开始了的。

《血色浪漫》电视剧播出后,都梁对导演滕文骥的改编和刘烨出演的男主角不是那么满意,无意中直言批评,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争议,滕文骥和刘烨还专门发表声明为自己辩驳。都梁原本就是个低调的人,小说《亮剑》从第一版到现在的五十多版,书上既无作者照片,也无作者介绍。那次关于《血色浪漫》的争议之后,他干脆选择了沉默。小说《亮剑》卖到100万册的时候,曾有一家电视台通过编辑董保存邀请都梁去做一次访谈节目,被都梁果断拒绝——绝不上电视,也极少接受平面媒体的采访,这成了他的原则。

2006年,我曾经试图约访都梁,通过出版社联系了一通,当时他人在美国,连邮件采访都被拒绝了。网上只能找到他的一张照片,还戴着墨镜。如他所说:“最好是大家谁也别认识我。”时间久了,都梁这个人变得越来越神秘,甚至有人怀疑“都梁”本身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写作班子。

沉默中的都梁继续爆发,他不仅成了畅销书作家,更成了炙手可热的金牌编剧。《狼烟北平》《荣宝斋》两部作品,又同样在图书和电视剧两方面双线作战。在做石油生意的同时,他还成立了影视公司,他同时还是上海一家上市文化公司的股东之一。

刚刚出版的新作《大崩溃》是都梁创作历时最久、投入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都梁显然是个战争小说的高手,拥有四两拨千斤的拳法,只用了几个小人物,三蹦两跳,就把我们带进1944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份。这一次,在专门打造畅销书的魔铁公司沈浩波的劝说下,都梁终于同意走到公众面前。

3月24日,在早春的阳光中,都梁来到天津大学进行演讲,谈到了这本新书,以及他本人与写作有关的故事。讲到精彩处,台下“90后”的学生们便开心地笑起来。这个身材魁梧,头戴工兵帽的男人已年近六旬,但看上去仍是精力充沛。后来采访时,他说自己每年要在国外呆两三个月,经常在加拿大写作。“如果写作遇到瓶颈,遇到障碍,我就放下来,出去玩。有时候我就去射击场,大量射击,打出1000多发子弹,就觉得脑子好多了。然后回去再接着写。”看着眼前这位前辈,我脑海中开始浮现出他持枪射击的样子。那时他的眼神一定很淡定,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都梁的五部小说一路读来,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他一直老老实实地用传统手法创作,不过这也让都梁作品的文学性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对此他本人倒也坦然,“小说既然已经写了,出版了,是鲜花还是板砖我都得接着,我得承认自己缺乏才气,再转念一想,我只是个业余作家,干吗对自己要求这么高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