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还能出大作家吗?江苏文坛研讨“庞氏疼痛”

征文网 2019年10月6日文学快讯评论2,687 阅读3813字

父亲48岁生下他

反思“中国式父子”

研讨会上,庞余亮的小说《有的人》和散文《半个父亲在疼》多次被提及。虽然体裁不同,但两部作品带来有关“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反思,具有突破性。

“我读《有的人》的时候是很感动的,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庞余亮他完全是从内心出发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文学的情感。尤其是我是在先读了《半个父亲在疼》以后再来读《有的人》的,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他在写小说的时候也是非常真诚的。”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贺绍俊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父亲在文学中的形象的转变,肯定庞余亮对父亲的书写又有了很大的突破。“庞余亮的《有的人》,让我们看到对待父亲另外一种态度。他脱去了父亲那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外衣,开始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去审视父子关系。”

《有的人》讲述了三流诗人彭三郎、白若君和陈皮的中年际遇。彭三郎对父亲的恨似乎与生俱来,生活的内核全是父亲带来的梦魇,他的劣迹与暴力悬在彭三郎的脑海挥之不去。在对父亲的追思中,彭三郎写下了怀念父亲的散文并获得大奖……

在庞余亮看来,在中国最不健康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中国人不会做父亲也不会做儿子。而贺绍俊教授认为,庞余亮既写出了父子关系是中国最不健康的关系,同时也是最摆脱不了的、最重要的关系。“就像彭小北从小就不喜欢父亲彭三郎,但是他发现他这一生不能与父亲脱离关系,而且他还想听到父亲骂他的脏话。也就是父亲与我们生命成长连在一起,无论是彭小北与父亲彭三郎,还是彭三郎作为父亲与他的儿子腾小北都脱不了关系。但是假如庞余亮仅仅写到这样一个层面,他说不上有大的突破,我觉得他的突破还在于就是他意识到这种父子关系是有欠缺的,不仅仅是不健康还是有欠缺的。因为生命成长只涉及到及物的世界,而对于精神事情也就是不及物世界父亲是缺席的。庞余亮的散文题目是《半个父亲在疼》,我觉得也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想到这样一个题目。”

“他的《半个父亲在疼》出版之后,我转发了微信,并说了一段话。我说其实哪里来的半个父亲,不是一个,就是没有,那半个是余亮兄在疼,做儿子只能疼半个,剩下半个还要余生。”儿童文学作家祁智说。

对于父子关系,庞余亮自我剖析:“我这个名字是三个最聪明的人组成,庞统、周瑜、诸葛亮。但事实上是错的,因为中间的余是多余的,不是周瑜的瑜,因为我在家里真的是多余的孩子,父亲48岁生的我。我为什么写父子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一个农民48岁生孩子,我没有经过父亲青春时代,接触是父亲的老年时代,因为农民容易老,所以今天作协不是给了我余量,是给了我一道高光。”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