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座开元塔 (已发)_经典散文_.

   

  1

       我现在所生活在的城市里有一座塔,叫作文峰塔,整体呈白色,坐落在剑江边。

    有朋友说,南中国的物象呈现了小巧玲珑的特点,包括塔,如果从这座文峰塔来说,确实小巧了,只有近十米高,是一座实体建筑,历史也不太悠远。相比较而言,我的河北定州故乡也有一座塔——定州开元塔,气象就不同了,她是河北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也是古老的中国著名的古塔。

    开元塔建于宋代。据文献记载,宋朝初年,开元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归。为供奉舍利子,真宗于北宋咸平四年下诏,命会能负责在寺内建塔,历时55年,至仁宗至和二年(1055)塔始成。当地群众至今仍流传着“砍尽嘉山(在曲阳县)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这座塔的塔围128米,像北方汉子非常健壮魁伟,在外观上构成一个丰满秀丽的轮廓。塔身呈八角形,由青砖砌成,结构严谨,气象宏大。更为关键的是,这座塔是可以从里面攀登的,塔内层层八角形回廓,都有梯形阶道,回廓两侧神龛壁画,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比比皆是。阶道把塔内分成两部,好似一个大塔抱着一个小塔,颇有母子相依相偎的亲切之感,给人以视觉上的温暖。你如果沿阶道登临最高层,凭窗眺瞰,可在平原体会到“一栏群山小“的感觉。塔顶有脊八条,为莲荷花瓣,塔刹铁座上面是由六节的铜葫芦组成,就像一支射天的箭头,这个箭头在塔底的展览馆也有一个,据说是原装的。  

    这座塔在宋代建起时是非常先进的。定州开元塔作为宋辽金砖塔的代表,在建筑水平上全面超越了前朝:改方形平面为八角形平面,减弱了塔的风压力;不再用古代的造塔的空筒结构技术,而采用了塔心柱结构技术,使得塔体结构非常稳定,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体系已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一座塔建了55年,可见皇帝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建这座塔,是为了安置佛祖的舍利子,也是为了供放佛经。舍利子也好,佛经也好,都是祥和的,皇帝和百姓都是希望天下天平的,包括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其主观愿望也是希望皇朝永固的,至于被推翻那是不得已的。

    我家就住在开元塔下的仓门口,我的爷爷没上过学,但是他知道许多关于开元塔的传说,说开元塔是定州的镇邪之宝。定州地区的地形是太行山脚下的一块平原地,经常会遭水患,百姓流传说水患的根源是大海东退而未能随归的东海龙王一个儿子鰲鱼,他经常试图归海而翻云覆雨使百姓吃尽了苦头。定州塔建立起来了,就把鰲鱼压在塔基中心的水井,从此百姓得以平安。这口不规则的水井如今尤在,有没有鰲鱼,谁也不知道。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鲁班和制作塔的传说,当然,传说中鲁班生活的年代是隋朝,和定州塔建设的北宋很不搭界,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反映了百姓的心态。爷爷说,当时设计定州塔塔型的时候,工匠们很没有主意,一夜,总设计者梦见了鲁班爷,鲁班爷无奈地说,我已到了“土没脖子”的岁数,不中用了。工匠梦醒,立即悟出了用 “土屯法”解决大体量砖塔的难题。如何设计巨塔的结构?工匠梦见鲁班爷把工匠引领到滹沱河边,看见八位仙人手挽手、背接背环坐在船上,任凭风动船摇稳如一体。工匠醒来,立即悟出了“木筋牵垃法”,即在砖体内嵌入长木,通过长木的扣接,把塔的八边、

    内外、上下拉结在一起,克服砖构的脆弱性......传说总归传说,但小时候,爷爷极为认真地讲着,我也认真地听着,相信是真的。

    假亦真来真亦假,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真假常常是一下子难于分辨的。识别真假当然需要科学考证,更需要去考量结果,那怕是“不靠谱”的传说,只要人性向善,向美,就是好的。

2

     养父活着的时候,是都匀市车队里的调度,跟着车去过全国不少地方,看过不少古塔,如西安市的大雁塔,杭州的雷峰塔,北京妙应寺的白塔.....也许是对故乡更有感情吧,他最喜欢的还是故乡的开元寺里定州塔,不过他不是说定州开元塔好看,而是强调她的“料敌”作用。

    所谓料敌,“敌”便是100多里外的辽国。在北宋的年代,定州位于与辽国对峙的边疆地带。辽国即是少数民族契丹人,也是一个对中华文化做出过贡献的少数民族。虽然契丹是少数民族,但在中原的北宋年代,还是很厉害的,常常骚扰中原,北宋和辽国常常在这定州一带打仗,互有胜负。

    养父是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南都匀的,他不太像爷爷以传说来丰富定州塔的想象。他是一个喜欢引经据典的人,我在黔南师院读书的时候,一次给他过生日的时候,他郑重告诉我,这段时间他读到了宋代名相富弼写的《定州阅古堂序》,名相肯定了定州的战略地位。明朝徐昌祚《燕山从录》有记载:“定州开元寺有塔名料敌塔,宋铸以望契丹者。高十三级,广六十四步,旁施铁幢。中贯以数抱大木,登上级可瞰百里,仰视行云,势若摇动,宋失燕、云,以定州为边境,故潜备甚密。”还说,“志是一个地区的相版,清雍正版的《定州志》和民国版的《定州志》都有确凿的证明。”

    养父还给我重讲述了史书记载的宋太祖的功绩:宋开宝二年,亦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出兵伐北元,太祖神机妙算,预料到大辽的军队会增援北汉,于是命令彰德军节度使“倍道兼行”至定州,陈兵与嘉山(即是如今的河北曲阳境内的山)。后来发生的事情被太祖猜对了,看到宋军讨伐北元,辽兵过来增援,但是兵至定州,看到了宋军的阵容严整的战旗,惊慌一团,赶紧退兵,宋军趁机掩杀了过去,大胜。第二年,辽兵又以六万之众再此进攻定州,北宋将军田钦祚带领三千宋军抵御。面对敌前我弱的局面,怎么办?太祖赵匡胤胸中自有策略,叮嘱田钦祚,“彼众我寡,但背城列阵以待之,敌至即战,勿与追逐。”田将军接令,按照这个策略与辽军激战于满城,以少胜多,这次大战,定州塔也是起到了料敌作用的。

    能支持养父的开元塔料敌作用的,还有定州地方的杨家将抗辽故事,杨六郎本名杨延昭,是北宋名将,“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在定州百姓流传甚广,本地流行的戏剧形式“河北梆子”、“保定老调”、“西河大鼓”里多有表达,岁月更迭,当地人对“大宋”的伟绩却历历在目。

    我工作了以后,在学校图书馆翻阅宋史,发现养父的判断是有偏差的。最主要的证据是,从公元960年宋朝立国开始到宋朝和辽国建立了罢兵息战的《檀渊之盟》,期间大约有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中,宋辽之间在定州一带反复打仗,不是你胜了,就是我胜了,不管谁胜谁负,都和定州塔是无关的。为何无关,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定州塔还没有建成。我还查了北宋名将杨延昭年谱,他生于公元958年,卒于公元1014年,他在领兵抗辽驰骋疆场的时候,定州开元塔也是没有建成的。

    我发现了这个“秘密”,想把养父的错误判断纠正过来,但是,来不及了,养父在我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已经驾鹤西去,即使他还活着,看着他病入膏肓的样子,我也不忍再去纠正他的偏差,因为他爱故乡的开元塔,认为开元塔有保家卫国的豪放气概!

    直到今天,我从百度里搜到了“定州开元塔的军事作用”词条,竟然出现了“当年,宋辽对峙定州处于宋国北疆,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开元寺塔了望敌情。”我无语,才知道认为定州塔具有料敌作用的,不止是养父一人。

3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定州塔是“料敌塔”呢?

    主要的是在宋代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与辽国交战的情景造成的。百姓不会去考究历史,对开元塔的作用是口口相传,而写书的知识分子肯定是受到了民间影响的,就宁愿相信开元塔是一座“料敌塔”。

    定州塔建成之后,有没有军事上的瞭望呢?肯定会有,但是不能因为因此而定性定州塔的军事作用。开元塔料敌的军事作用很轻。到底什么重呢?我认为就是——美和善。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在古代的定州肯定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平地矗立一座定州塔,岂不是一件很惊喜的事情。大塔除了寄托百姓对神灵的尊重,还潜藏着百姓的快乐,乐趣就在结伴登高远望,其乐融融,平地起高塔,有一座高塔可以结伴登临,密切了友情,融合了亲情,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间爱情,岂不是一件功德?况且定州自古重和谐,宋朝的前面是唐朝贞元十二年登第大诗人崔护也是定州人,他去民间采风,渴了,敲开一家民宅索水喝,见到了一位民间“面如桃花”女子,终生难忘,写下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

    和谐,不仅可以存在与官民之间,百姓之间,还可存在于国与国之间。比如可以用开元塔建成年代的宋辽之间的关系说事。我们在近代一直强调“斗争哲学”,凡是斗争者,都被冠以勇士等正面褒奖的词汇,凡是谈判求和者,都会被认为可耻的投降主义者。不仅对现代人这样认识,对历史事件也是这样认识的,比如北宋和辽国之间订立的“檀渊之盟”,本来是一件化干戈为玉帛的好事,却屡屡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为了真正了解这份两国修好的条约,重新打开了辽史和宋史,白纸黑字记载,两国订立了条约后,都相对遵循这个协约,彼此无大规模的战事。宋辽两国的百姓得以修生养息,发展生产,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想,定州的开元塔,除了可以做战争时期的料敌塔外,为什么不能寄托百姓一心热爱和平、修生养息、平安生活的心事呢?而且,定州的开元塔的形态是那么地美,塔从根基一级一级向上,岂不是代表了百姓对生活一天比一天高的心态呢?定州塔是一座可以居住的塔,绝对不是克敌制胜的武器。虽然神话故事里有“托塔李天王”的形象,天王手中的宝塔,绝对不是定州开元塔。

    我爱故乡的定州开元塔,热爱开元塔下百姓的和平生活。故乡多有榆树,定州城仓门街,我们家定州塔下面的大院子里,种着三棵榆树。春天的时候,榆钱飞飞,榆钱和榆树叶都是可以食用的。灾荒年的时候,这几棵榆树对我们家摆脱

    灾荒起到了作用。小的时候,喜欢坐在房顶上看塔,我家的房子离开元塔仅有200米,塔上的铃,塔尖的云,塔11级每级的飞檐,看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觉得开元塔像是一只大雁,随时可以飞到远方的。我给爷爷说,我想跟着大塔一起飞,爷爷说,“傻孙女,塔又不是鸟,不会飞。”那个时候,古塔是不卖门票的,谁都可以随意登塔,尤其是那些男孩子们,他们肆意在塔里捉迷藏,大唱大跳,古塔简直是他们的天堂。古塔宽容了孩子们做的淘气,孩子们也带古塔,甚至到了“文革”,家长们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砸这个。砸那个,古塔不许动一指头!

4

    我是一个喜欢追根溯源的人,小的时候在定州生活,就老是问爷爷,定州开元寺,开元塔,是先有寺,还是先有塔?爷爷抽着长杆子烟说,大概同时建成的吧。

    长大以后,我翻阅史料,才知道开元寺和开元塔并不是同时建成的。开元寺比开元塔要早得多。开元寺在建的时候并不叫开元寺,而是叫做七帝寺,是纪念北魏的七个皇帝的。开元寺建造的时间比开元塔要早500年呢。到了隋开皇十六年的时候,此寺更名为“正解寺”,何谓正解?难道还有错解吗?会不会皇帝老儿昏了呢?隋朝的皇帝一点也不昏,如果昏了,就不会给后代留下大运河和赵州桥了。唐代佛教高僧窥基大师揭示道;“言正解者,正觉异号。”哦,正解即使正觉,真的好有禅意!我很喜欢这个寺名,可是皇帝具有对寺院的更名权的,隋朝的后面是唐朝,唐朝的皇帝不喜欢“正解”这个寺名,更名为“开元寺”,于是就一直开元了下去,从唐朝开元到了今天,宋朝在开元寺的辖地建起了佛塔,就顺着“开元”这个称谓叫做——开元塔。

    古代的文化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字”。百姓虽然没有字,但是也有大名和小名之别。大名是上户口的,小名是平时的称谓,比如我的小名“妮子”,回到定州家乡,听亲人们喊我“妮子”,就十分亲切。开元塔也是有“小名”的,小名就是——大塔。到了吃饭的时候,孩子们还没有回家,大人就会说,“去大塔下面找找。”在百姓的眼中,开元塔是大的,不仅外貌雄伟,内涵也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按照爷爷的说法,大塔站在那里,是让人学好,谁如果不学好,一定会受到惩戒的。

    人会变老,一座塔建起来了,如今开元塔已经941岁了,但开元塔不老,至今焕发着青春,为什么呢?因为有人爱护,不仅宋朝的建造者爱护,宋朝以后的元、明、清的皇帝们都拨资金修缮过。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但是他们敬奉佛教,1256年,北中国已经被蒙古军队占领,成吉思汗的孙子孛儿只斤.蒙哥(元宪宗)下旨维修定州开元塔。明朝修缮了四次,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地震,自上至下裂缝二寸许,宝瓶摇落。清光绪八年(1882)九月又一次发生了地震,两次地震导致此塔东北角于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崩塌,定州塔本来是八个角,坍塌了一个角,于是清皇帝下旨修缮。1949年后,政府由国家文化部拨修缮专款,

    人生是有缺陷的,古塔也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不仅来自屡次受灾和修缮,更多的是来自一些历史名人的缺席,比如宋代大名煌煌的文学大师苏东波,于公元1093年9月27日被贬出京城开封,怀着“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的悲凉来到了定州赴任。在定州呆了将近一年,在政务上兢兢业业,大力整饬军纪,整顿军备,还建立了“带弓而锄,佩箭而樵”的乡村联防制度,甚至留下了诗文奏议63篇,可惜苏轼大师竟然没有为定州塔留下一篇“气壮山河”的散文。《定州志》里也没有关于他与塔的记载,不仅写过“大江东去”的苏轼对定州塔没有更多的文字,另一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开国领袖毛泽东,1952年11月初,曾经来视察定县,这位当代伟人在定州塔下观看了一周后,立即提出要登塔,可是在登至第二层时,由于塔的东北角自上而下整体残缺,再往上登,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的脚步在定州塔的二层定格。由此,在他的词《沁园春·长沙》与《水调歌头·游泳》间就空白了一篇《…·定州塔》。

    少就少了,少了是残缺,是遗憾,人总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做事做到极致的,在定州做过知府的苏东坡写过“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确实是一件难于十全十美的事情。

5

    定州开元塔下我家的大院子里,奶奶种了很多的月季花,还有一棵石榴树,奶奶说,月季花慈祥,石榴树红火。我们接受了古塔的熏陶,养父和他的弟弟妹妹们都上了大学或者中专,从定州塔下的仓门街飞往中国的四面八方,而养父自己也从北方来到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在这里踏踏实实地做好他的一份工作。养父因病去世后,他的追悼会规模很大,他所在单位整个车队的人都来了,还有平时得到过养父照顾的人们,车队队长在追悼会的悼词里反复说到“宽以待人,古道热肠”这几个字,我想,养父正是受到了古塔文化的影响。

    去年我回到定州老家给养父养母上坟扫墓,期间,二叔又带我上了一次开元塔,上到了七层,行走在青砖铺就的幽深塔梯上,心灵的时空立即回到了北宋年间:眼前仿佛出现了提灯苦行的佛,拿着冷兵器匆匆登塔的士兵,出现了指点江山的文人志士以及历朝历代百姓阖家登高远眺的身影......这些人的身影里,甚至有苏东波的身影,他为当年没有为开元塔留下名句而遗憾不已,专门登塔来弥补这个遗憾来了……定州开元塔并不遗憾,因为已经有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文字,尤其是和苏轼同在宋朝的大诗人宋祁(曾经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而闻名文坛)。他来到了定州塔,担任定州知府,在春意盎然的时候,他和当地百姓一起登塔,他的心中一定有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惬意,眼前的大好春意一定和料敌厮杀不相干的。百姓需要和平,百姓需要安居乐业,无论是辽国的,还是宋朝的,因此这位才子知府信笔写了《开元寺塔偶成题十韵》:

集福人祠旧,雄成宝塔新。

经营一甲子,高下不由句。

屹立通无碍,支持固有神。

云妨垂处翼,月碍过时轮。

顶日珠先现,悠风铎自振。

沙分千界远,花散四天春。

亿载如如地,三休上上人。

堆螺俯常碣,缭带视河津。

陶壁勤争运,园金施未贫。

谁纤简栖笔,为我志琳眠。

    二叔兴致勃勃地陪着我登塔,并且给我介绍塔里的古诗词和古画。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古诗词,二叔是我的知音,我们经常互相和诗,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就彼此用书信投递。养父去世后,二叔有心把我调到定州工作,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调动没有办成,我这个生在南国心系北国的女子就长期留在贵州了。

   “晓妮,你见过定州塔残缺的样子吗?”二叔问我。

    我当然没有见过,二叔就递给我一张定州开元塔残缺的老照片,是他的一个老同学送他的。照片上的定州塔不再娟秀俊美了,而是从高处到低处被开肠破肚惨不忍睹的样子,这是公元1884年定州塔被破坏最严重的一次,不是我原来想象的丢掉了一个角,而是至少有三个角不存在了。被损坏的是外面的大塔,大塔携裹的小塔还安然。这使得我想到大塔是一位富有牺牲精神的母亲,她携裹的小塔是她的孩子,母亲被损了,孩子还安然完好……由此,我对定州塔的美好印象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害,反而觉得她更美。

    开元寺是公共财产,是百姓的精神图腾,所以开元塔的修缮一直得到了民间的支持。定州百姓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定州开元塔息息相印,即使是1256年的第一次维修的时候,也有民间人士的赞助,有碑文为证“大夫爱祖别石,八里人也,日因休假,登是浮图,每念佛像,存诚修饰,方以期年,焕然一新,所须金碧工匠价值皆诚心出备。”定州塔本来就具有的宗教情怀和民间快乐。重新诠释建造寺院、造塔、造像,从民间集资,并不是为了那几个金钱,而是链接起了百姓和佛的联系。有了定州塔,当地百姓的情感就和神连接起来,彼此互相归属。  

    我在开元塔第九层西向廊内侧,读到一位名字叫“燕山吕丹仲”题写的游记,“燕山吕丹仲”诚暇日来来登,侍行男子#孙铎,小孙女#郎女永儿。时大定戌申么孟秋上辰日。同登姚用成。老来无力愧无能,倚仗凭人到上层。笑把小诗书镶嵌,欲留岁月记吾曾。”这段文字确实说不上是佳作,但是彼时彼地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位“燕山吕丹仲”看起来是一位年迈老者,被自己的子孙搀扶登临定州塔,并且即兴记游,其中洋溢着浓浓的天伦之乐和登高望远的欢乐心情。

    由此,我的心境释然,在给养父上坟的时候,轻轻告诉他:爸爸,我来定州看您了,又看了定州塔,她确实不是一座料敌塔,您在她的佛光照映下,可以安稳地歇息,我把刚写的关于定州塔的诗送给您,您和养母的养育之恩,晓妮终生不忘!

                                 2015年写于贵州剑江之畔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