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宁夏中卫中学生的作文,今天读来“震耳发聩”

征文网 2020年5月7日文学快讯评论1,907 阅读13127字

02 三篇作文与获奖名单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件宁夏省教育厅1943年6月给民国政府教育部的“补呈师范教育运动周各项附件”的呈文,论文竞赛前三名所写文章即是附件之一。这里所说的“论文”,实际上就是现在中学生所写的作文。获奖作文的前三名均为中卫简师的学生。第一名是黄昱所写《师范生应终身从事教育的目的和精神》,第二名是王银科的《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第三名是田鸿发(文章题目与第一名相同)。

一次竞赛前三甲同为一所学校,说明中卫简师为当时宁夏教学之翘楚,而一、三名作文题目相同,则反映了参加此次竞赛的作文应为命题而作。因篇幅所限,只能截取黄昱等同学作文的部分段落和内容,让读者对70年前宁夏中卫简师的学生是如何写作的有一些了解。

我是一个师范生,同时又是将要毕业的师范生,这时候心理上觉得十分惶恐,因为我的人生观必须现在确定,决不能放弃了现实,等到毕业时或以后徘徊踌躇了,如果不及确定,那便是贻误终身、噬脐莫及了。

我费了相当时间的思索,并且感到自己年龄已长,学业又到了新的阶段,很理智的冷静的研究,得到一个方案,就是“师范生应有终身从事教育的目的和精神”。

我自己当然也就确定了我的立场,抱定这个决心了,从此我便用我的全副精神,以达到我的唯一不二,至死靡它的目的。

作为一名将要毕业师范生,黄昱同学开篇阐明人生观的确定不能“徘徊踌躇”,否则“便是贻误终身、噬脐莫及了”,进而点题“终身从事教育”是他“唯一不二,至死靡它的目的”。他接着写道:

一个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固然有许多条件,而教育的普及与否,教育的水平高低,关系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的意识,确实是至重且大啊!我们与世界上各强国的教育程度及情形而观察,事实昭彰,历历可指,处处都可以证明教育进步是他们强盛的重要因素。反观我国的教育,非常的落后,诚有急起直追的必要。

尤其是我们学教育而身肩办教育责任的人,更不容自甘落伍。

我国的政府当局,近年来对于教育的实施无不竭力提倡,所以积极地培植师资,优待师范生,扩大各省市师范学校的范围,为的是名符其实。将来教育进步和普及的责任,都要我们师范生来担负,我们应该仰体政府培植师范生的至意,终身从事教育,真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

......

国家的环境,已到了十分困难的阶段,长期抗战,是每个人应负的责任。但是醉生梦死者,不顾国家民族的艰危,专求升官发财,优逸享乐,不能安守本分,时存着侥幸的心理,常想走捷径的道路,结果不仅自己一败涂地,而且足以祸国殃民为患,诚非浅鲜。

谁都知道教育事业是清苦的工作,尤其在当前的环境下,更是感觉得最深刻。

我们师范生对于“吃苦耐劳”的训诲领受得很多,正因为学以致用,克服困难,吃苦安分的精神,应当永远地保持,长久地振作起来,终生的精力要贡献到教育上,以达到一定志愿,就是遇到任何的困难,总是“随遇而安”,再接再厉,愈挫愈奋的。

根据上述的道理,师范生应有终身从事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是我们的本分所当。我们必须依照着确定的志愿,一往直前地迈进,且要勤加努力,充实自身的学识和能力,以“学而不厌,教人不倦”的精神,为国家尽我们应负的责任啊!

70多年前的中卫县城只是西北一隅的一座边徼小镇,黄昱同学并没有囿于当地的狭小天地,而是用民族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审视教育与国家之命运。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通过揭示教育与强国、抗战与责任、人生与贡献,鲜明的时代感、家国天下的责任心跃然纸上。竞赛第二名王银科所写《现代教育的新趋势》,从我国“重文轻武”谈起,对“文武合一”、“德术兼修”的施教目标从“立国之本”、“教育立场”和“民族运动”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他写道:“我们当时时在学业上力谋充实,在人格上注重修养,在体格上不忘锻炼,将来才是国家有用之才。”虽然题目相同,田鸿发同学则紧扣“目的和精神”讨论了师范生如何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体现出“一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他在文中列举了两则教育与战争实例:普法战争普军凯旋,毛奇将军说“此次普之胜法,其功完全由于各小学教师”;日俄战争,日本大将也说“战争功绩是小学教师的”。两例所述,即是战争的胜利从小学课桌决定之学说,不知现今的中小学生知道此学说的又有几人呢?但此学说于今日国家强盛之路仍有其现实意义。此次竞赛,宁夏省教育厅共取6名优胜者,依次是黄昱、王银科、田鸿发、王国珍、张明、蔡复生,前四名均为中卫简师,第五名张明为宁夏简易师范,第六名蔡复生为宁夏女子简易师范学生。竞赛分数相差甚微,第一名78.2分,第二名76.6分,第六名72.6分。奖金数额第一名200元,依次递减20元。对于每学期可获30元补助的师范生来说,应是收获颇丰。

经史料查找并询问中卫市文史专家,未能得到黄昱等人的信息。想必他们就像当初所写的那样,终身从事小学教育,而默默无闻一生。

来源:网易号

文/张久卿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