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某家长交流偶得_经典散文_.

和某家长交流偶得

某学生家长发来一篇孩子习作,让我看看问题所在。我觉得主要还是刻意模仿后文字失去了真我。文中除了第一段之外,缺乏“我”的在场。写的点还都太大了。我觉得切入点还可以再细微些。她因刻意模仿,所以才会写成这样的。所以,作文最好还是要按自己的心意写。自然流露。

从她的文字看,她平时还是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她需要多留心观察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让人视而不见的细节。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家长在跟我交流时,容易去定义孩子。其实这样很不好,不要这么去定义她。孩子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橡皮泥,拥有可塑性。家长们切不要着急,要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多鼓励孩子真性情写作。有感而发,多写自己的话。不要刻意模仿,平时多积累语言,形成资料库。但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用到语言的时候又要自己想。我鼓励孩子平时看文章时,要多多多探索文本的语言,结构,章法,布局,呼应等。

她这个文章 ,后面部分的“我”,几乎全部缺席。仿佛一个作者总是从远远的地方在看风景,自身并没有置身于风景之中。这样得出的对风景的感知,往往如同隔靴搔痒,难有切身体会。从文字看,她平常的练笔应当也不够勤。所以,平时还需要勤加练习。习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每个孩子,一开始写的很多练笔,当然会产生很多废品的,这很正常。这些废品也是为以后写出好作品铺路的。很多孩子一开始写作,对作文还是不太有概念的,到底怎么样才是一篇好文章,他往往不知道,心里没底。所以才会瞎写。想到哪写到哪。

我课堂上指导习作训练,往往会给孩子捋清思路,所以常常孩子们还是可以较好完成的。平时,孩子自己还是需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也有的孩子,可能属于不善于思考的类型。其实思考也是需要练习的。孩子们不善于思考,这个跟大环境也有关系的。现在家家户户物质生活都比较优越,所以孩子们容易没心没肺。一个班里的孩子,真正很会思考的少了。平时讲究吃吃喝喝,玩玩的孩子比较多。毕竟面对多样化的物质生活,娱乐工业,孩子们很少会有抵抗力的。但现在孩子总体来说阅读量是很大的。不过在阅读后真的很善于思考的孩子也不多。他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的兴趣,看故事往往只追求情节的趣味性,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终极追问精神。这些学习精神,现在的孩子都比较缺乏。我们有句古话,叫问得萝卜不生根。还有一句,打破沙锅问到底。这都是很好的学习精神。

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要善于提问。阅读时也要多思考为什么。比如,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又去思考,去解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步走)。再比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如果这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行不行?要经常多问问为什么。再比如看到社会上的现象,看到一些自然现象,都可以问问,为什么?比如,新闻上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去思考。例如,一个人去偷东西,如果他偷钱仅仅只是为了给老母亲治病,那么他偷东西到底对不对?如果不对,他又该怎么办?

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岩石,都有可以思考的空间。自己身边的物品,也可以去思考。比如你看到一位同学的书包,这位同学因很不珍惜它,总是把书包弄破弄脏。那么,孩子就可以试着去思考这只书包的命运。然后试着去编一个关于书包的童话。一片树叶,一朵花,一阵风,一滴水,一个笑容,一个眼神,这里面都含有一些什么样内容?思考的过程会,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善于感受。写作其实就是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所以,写作的人,内心一定要丰富的。要让他去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去思考这些关系;然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人自身——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之间的关系。

对于知识和技巧,有些人吸收快,很快看得到变化,有些人会循序渐进慢慢发生变化。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好的。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世界有两个,一个就是客观存在的外在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无极限,另一个世界,就是个体本身的内心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比外在世界更加旷阔无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我相信,总有一天,每一个孩子的变化,一定会让他(她)的家长惊讶不已的。蝴蝶在蜕变之前,只是丑陋的毛毛虫。家长们对孩子始终都要抱有信心,这样才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你不经意看她的眼神,都会改变她的。你对他(她)的不屑、嫌弃,都会成为让她变成一个更好学生的阻碍。所以,家长们,你切不要急于求成。凡事慢慢来,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对于习作而言,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训练孩子的内心敏锐度上多下一些功夫。 在你越是觉得要生气的时候,就越要耐住性子。而且其实这也正好是一个教育契机。去锻炼他的思考力,判断力,让心变得更加敏锐。这些,我前面都已经举例过,那些方法都可以锻炼思考力。

教育就像农业。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需要肥力,也同样需要相对漫长时间的等待。一季作物需要春夏秋三季长时间日照的积累,最后才会开花结果。前面都是积累的过程,最后才会呈现果实。所以,你且等待着。孩子们现在的努力,就像一棵植物的根系,在黑暗的泥土底下,在慢慢拓展生命力,在蓄势,在为未来作准备。所以信心很重要,要相信未来。在绝对的黑暗,绝对的静默中,我们还是要不断努力,并不泄气。被厚厚的积雪压伤的芦苇,它也并不折断。其实,在带孩子的同时,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同样也是一种修行。一个孩子在学习生涯中的一篇文章写不好,这太正常了,一百篇写得不好同样正常,只要在一百零一篇上,能写得出彩,就是成功。有时候家长们会太夸大个别事件。每一篇写报废的习作,它都是为以后写出的那一篇好文章作铺垫的。这好比书法家写的字,也不是每一幅都是作品。他的纸篓里总是团着许多纸团。宣纸也总要报废很多的。作为一个作文老师,我看到过太多让人吐血的作文。

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你不能代劳。修改也得她自己修改。你永远帮她修改,她就永远依赖。你得让她自己去承受后果。被老师狠狠批评了,她才会真正去改变。每次你若都是越俎代庖,她肯定不会进步。通过自律,孩子的责任感也就这样慢慢养成起来。

有一天傍晚,我在自家院子里的台阶上,看到一只被蚂蚁当做大餐的垂死挣扎的蝴蝶。大自然自有其秩序运行,我们也不方便随意插手干预。

这让我想到一个词语:位置。每一个生命各有其独特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遵循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不然,我们就是僭越。

突然想起电影《千与千寻》中一个片段,千寻无意中帮煤煤虫运了一块煤,导致众煤虫集体罢工请求援助。后来锅炉爷爷说了一句话:既然出手帮助了,就要帮到底。这话现在想来,仍然是意蕴深远。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帮助,也是不能随意出手的,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脱离了自己的位置,也让他人脱离了自己的位置。所以,遵循自然其实就是让世间万物做好自己。也不能轻易僭越。

所以,孩子们要学会自律。自己学会管自己。包括学会自学。其实,真正特别优秀的孩子,都是特别自律的。他们的学习,更多靠自己自学的。老师只是外因,他自身才是内因。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不要过多干预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成长。家长们只做家长该做的事情。家长不要去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孩子被批评一下,并不一定是坏事。很多时候,往往是家长们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在校被老师批评了,深怕孩子因为被批评而被同学排斥,这种心理其实来源于家长们自身的一种虚荣的心态。我觉得只有当孩子被批评后并不改正时,作为家长,才是出手干预的时机。让他反思,为什么会被批评。你可以问他,让他思考。很多家长,在该狠的时候,又狠不下心来了。不该帮的时候,又帮很多倒忙。而且往往怕孩子吃苦。到最后,还不是家长自己吃苦。孩子的吃苦,其实正如泰戈尔的诗句中写的那样——“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只有在慢慢的磨砺中,才会成就一块光滑精致的鹅卵石。每一个孩子也都需要这样的磨砺。

如果一个孩子在实在写不好一篇文章时,你不妨先缓一缓,你光逼他一定要即刻写出好文章来,也不太现实,往往到最后还是写不好的。只有你自己的心情徒增烦恼。

面对孩子,你得攻心为上。你得讲到他心坎上去,去触动他的心灵,最终才可以策反他。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孩子,你也得去全方面了解他,知道他的喜好,他的弱点,各个击破,才可以最终攻破他。

          (以上文字来自微信聊天记录整理而得)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