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时代,你“自恋”了吗?_经典散文_.

                                                    自恋时代,你“自恋”了吗?
                                                                       ——读《自恋时代》
                                                                                            徐淑红

      自恋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只是不少人应该也和我一样觉得它和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但这本叫做《自恋时代》的书却让我吓了一跳,因为书里讲述的很多自恋现象,似乎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那么自恋时代,你“自恋”了吗?
      本书的作者是两名美国心理学教授,简•M.腾格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心理系教授,著有畅销书《我一代》,W.基斯•坎贝尔是美国乔治亚大学心理系教授,《当你爱上一个只爱自己的人》一书作者,其有关自恋的研究成果曾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作者认为自恋虽是一种心理文化的问题,但与生理疾病的模式极为相似,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恋就是一种流行疾病,本书的内容就按照疾病的诊断、根源、症状、预后与治疗四部分展开,介绍了自恋流行病的状况、症状、危害、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方法。
      在诊断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和数据资料向我们描绘了导致自恋的自我欣赏的诸多奇观,讨论了关于自恋的六大讹传,并探讨了自恋现象的起源和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在根源部分,作者指出了自恋的四大根源:养育子女的方式,明星和媒体对于自恋的传播,互联网的影响,宽松信贷。在症状部分作者描绘了自恋的几种主要表现:爱慕虚荣,物质主义,独特性,反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中心者,特权感,宗教和志愿者服务等,这些既是自恋流行病的表现,也是它的危害。在预后与治疗部分,作者先讨论了自恋在美国及全球的蔓延,两位作者都是美国人,所举例证和数据多在美国,但指出中国的“小皇帝综合症”、“网红”及芬兰校园的枪击视频说明了自恋在全球的蔓延。治疗方案主要从安抚自我意识,与他人建立联系,改变核心价值观,及针对四大根源改变社会实践。
      书中各部分描述的很多思想观点和事例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整形手术,明星炒作,许多励志书籍都将爱自己看作万能灵药,认为只要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告诉孩子他们很特别,“如果你喜欢自己,那么别人也会喜欢你”……这些信息现在就充满在我们的周围,比如很多微信热文就是教导我们如何“爱自己”的。但是,你知道吗?这些都很可能导致自恋,甚至本身就已经是自恋的表现了。反社会行为与自恋有关也是我没想到的,有些校园欺凌者施暴后将视频上传网络确实是事实,甚至枪击犯中也有人将录像带寄给媒体,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自恋真是太可怕了!
      说到宽松信贷,我不由得想起那个流传很广的段子:中国人用了20年攒够买房子的钱高高兴兴住进新居,同样收入水平的美国人也是刚还完贷款但他已在新房内居住20年。可是在《自恋时代》这本书里作者却认为宽松信贷是自恋产生的根源之一,作者多次提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明那场金融危机正是自恋导致的严重后果。作者还由此提出严厉警告:如果对自恋流行病不加以控制,社会上将出现更多的特权感、物质主义、爱慕虚荣、反社会主义和人际关系问题,甚至有可能再出现一次经济崩溃或者一场流行病或是环境灾难。
虽然很惊讶,也仍有部分疑惑,如强调自尊和个性导致自恋我觉得也许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但对这本书的内容从整体上我还是赞同的。
      《自恋时代》和一般的理论书籍不同,里面很少艰涩的理论术语,更多的是丰富生动的事例和数据资料,因此虽然厚厚一大本——有近四百页,这让我收到书时也吓了一跳——但读起来并不费劲。这是它的优点,也是缺点,感觉例子太多了点,论证似乎不够严密和有力,分析及应对方法也似乎略显不够,如自信与自恋的区别只说是不要过度,治疗自恋的方法前后内容有重复也不是很明晰。
      作者在引言中说“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敲响警钟。与已经被广为人知的肥胖流行病相比,美国民众似乎已经习惯了由自恋引起的不懂礼貌、好出风头,以及明星崇拜。”我觉得这也是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让我吓一跳的同时,也给了我警醒。虽然我在本书的自恋程度测试中表明我的自恋程度较低,但书中所举的一些自恋或可能导致自恋的表现也是我原本推崇和追求的,需要警惕!我们需要反思和提醒自己:自恋时代,你自恋了吗?
      读《自恋时代》时,我正好听女儿说她与一同学平时相处很好,可是每次她遇上麻烦事时这位同学就表现得比较冷漠,我马上想到她这位同学是典型的自恋性人格,他们只关注如何满足自我,这虽然不能改变什么,但能够让我们豁然开朗,并减少伤害,如回避或者各取所需。
      当然对于一种疾病,我们最关心的还是预防和治疗方案。自恋流行病的表现和危害书里都讲了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特征和危害其实就是两点:一是不切实际的浮夸幻想,一是只想到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
对付浮夸幻想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英文“自恋”起源于希腊神话,一个美少年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抑郁而死,死后河边长出了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就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自恋时代》的副标题就是“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过于自信过于自尊就是过于爱自己,就是自恋,相信自己,   但要立足现实,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更不能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对付自我中心主义,也要把握一个度。强调个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潜能,但如果过度强调独特性则可能会培养独特叛逆者,难以融入群体中,甚至增加攻击性或者强化孤独抑郁感,产生严重后果。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爱这个世界。我们与他人有不同,但更有相同相似之处,要心怀感恩之情,学会同理心和怜悯,关心他人。要抑制自我欣赏和自我表达的需求,可以通过学习谦逊、自我同情与正念来安抚自我意识,或者通过帮助他人来满足自我需求,虽然作者认为宗教和志愿服务包括慈善事业也变得与自我欣赏和寻求关注有关,但因为它帮助到了别人,故不属于自恋,或者说属于自恋病带来的有益方面,而且它还是消除自恋的一个方法。
      从序言中看本书是二版,出版于2009年,书中所述种种社会现象与当今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自恋是一种心理文化疾病,个体自恋水平的增长不过是文化巨变的结果,要阻止它的蔓延,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层面的努力,如抑制真人秀等鼓吹自恋的电视节目,消除互联网互动中的负面影响,强化对信用卡和金融贷款的监管,鼓励储蓄抵制消费行为等等。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强大的集体主义意识,鼓励责任感、努力工作以及和谐,作者认为这正是自恋文化的解毒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崇尚个性和自由的西方文化就成为我们很多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他们自身已经意识到其中的“毒”素,我国传统文化在束缚社会发展时也曾成为一种“吃人”的有“毒”文化,可见文化其实没有绝对的优劣,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和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能很好地预防和治疗自恋流行病。
      在这个强调爱自己的时代,《自恋时代》这本书给我们敲响了关于自恋的警钟,同时也对如何阻止自恋流行病的蔓延给我们提供了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