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观察之江少宾篇_经典散文_.

散文观察之江少宾篇
                                        楚些

   本期散文观察迎来了来自安徽的70后散文作者江少宾先生。其散文书写大体上可归入乡土写作的路数,与一般亲情的寄予、流动乡愁的抒发或者诗意化发掘等主题不同的是,他在作品中确立了现实关怀的基本向度,直接对应白话文初期“为人生的艺术”之基本理念。秉持现实介入态度的乡土写作于小说而言不乏其例,但在散文的范畴内很难说成是蔚然成风。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大体上取决于文体分别之故,乡土世界作为一个微小单元,比如一个村庄,一座小镇,在文学表现上,完全可以当做家国的微型缩影,小说家借此可以向内投射自我宏伟的叙事野心。而散文这种文体,其出发点和终点基本上在个性、情怀、认知、自我间逡巡,宏伟也好,野心也好,皆非散文的主流所在。诉诸新世纪以来的散文作品,有着强烈现实关怀色彩的作者,除了江少宾之外,桑麻的计生题材系列,杨献平的南太行系列,梁鸿的梁庄系列,谢宗玉的早期作品,皆可视为这一乡土写作小众路数的典型。   
   就我个人而言,强调散文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是我本人散文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觉主义的写作范式向来是少数派报告,因为其内向性和封闭性,因为其需要主体保持长久的生命激情,以及特别的感受能力。在我的理解,散文不独写给自己,不能仅仅围绕着个体与世界的尖锐对抗。恰恰相反,散文应该是写给他们的,写给外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正在遭受这样或那样精神之苦的我们,从而让人们更直截地认识理解世界,接受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内在超越的精神。
   《尘埃里的花朵》讲述了因疾病的席卷而坠入黑色阴影地带的小村少女——林花的故事。在故乡所在牌楼这个小地方,林花欲以自我的拼搏改变尘埃中低微的身份,但在疾病陡然攫取的境况下,迅速枯萎,其速度远远高于村庄枯萎的进度。一位青春韶华的少女,一位二十三岁尚不知拥抱与接吻为何物的鲜艳花朵,却对着好友说道:“你好忙吧?谢谢你来看一个等死的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周遭的世界,包括自我的思绪,倏然转入暂停键,进入一个狭长而幽深的空白地带,然后是大恸堵住胸口。华兹华斯曾言,对于一朵微小的话而言,可以表达出比眼泪还深的感情,而对于迅即掉入死亡阴影的花朵而言,眼泪何止是软弱!何止是软弱!在作者笔下,由林花的切口进入,他者的病死正在从根子上摧毁一个村庄。如果说城镇化的浪潮从外部挤压乡土的生存空间的话(指知识精英的被抽取、青壮劳力的外逃),那么,因各种因素造就的病死情况则从内部抽掉了村庄最后的营养。乡土的主体是人,病死状况不单从数量上加以减少,而且其刃光同样也割破了根深蒂固的亲情关系、人伦关系。作品中林花哥哥迅速挂断电话的举动,足够说明很多问题。桑塔格曾言疾病为人性的阴面,此判断基于个体的精神存在而言,而在江少宾笔下,疾病不仅仅是个体存在的阴面,它还是整个村庄的阴面。
    叙事上,作者以特征化的手法,将自我对乡土的情感投射和思考压缩在林花这个无辜少女身上,以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语)。冷静而锋利的叙事笔锋之下,藏着一颗始终跳动着的悲悯之心,而这个恰恰是这篇散文的品格所在。这也让我想起克尔凯格尔的判断——个人不能帮助也不能挽救时代,他只能表现它的失落。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