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关于阅读

liyakiwi.tan 2020年7月9日原创文章评论1,170 阅读3000字

我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内容不光和兴趣,知识的必要有关,也和阅读启蒙的环境有关。就我个人而言,我的阅读范围很广,畅销书或是世界名著,工具生活类书或是绘本,人文社科类和经济学类,中文或英文,由于我本身在国外读书的关系,有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日本的读库小册子,曾经也有过想要学习日语读原版日文书的打算。我不会给自己的阅读范围设限,一般是看自己近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有的时候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得知一些有趣的新书或是好书的资讯,我都会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在空闲时间去找来读一读。

我认为就我同龄人而言,阅读范围广的并不占多数。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说他们读的书少,我的很多同学可以满满一书架都摆着某小说的全系列作品。只是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是,我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因人而异的事情,兴趣爱好和理解程度也许会决定初期一个人对于书籍的选择,就像小的时候其实大家的兴趣都差不多,所以少儿读物的类别并没有非常多样,它们的中心思想总是万变不离其宗。逐渐成长,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体系,当然在这里我指的是识阅读为爱好,万万不同于为了应试教育而被迫在一个暑假读完四大名著。

我认为对书的第一印象是很珍贵的,与其在还没有生活阅历,也没有体悟能力的年龄过早接触名著,倒不如在合适的年龄读感兴趣的书。我有很大把握我的很多同学们,包括我自己,在初中或高中时期初读一些名家作品时,是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感受和把握其中的精髓所在的。大部分人只能是少年强说愁,在读完一两本书以后满篇华丽辞藻堆积自己的作文,却不知道食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所以说回正题,我认为选书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培养一套完整的阅读体系并不是几天几个月就可以形成的。我建议每个人都可以更多的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当下生活,不要形成因为别人都在读书,或读书可以提高情商这样的营销用语就去盲目读书,盲目扫描文字。我想说的是在生活中得到的东西自然会融入到个人提升的各个方面,当然包括阅读。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概四五年前,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在每一个领域都占据一定地位的时候,国内的畅销书多是偏郭敬明,韩寒一类的青春疼痛成长文学。根据我最近一年来到书店的观察发现,越来越多的名家作品也渐渐登上了畅销榜。虽然多还是偏向小说类的可读性比较高的文学作品,但这一现象可不可以归功于逐渐庞大的自媒体推销使更多的人把目光逐渐转移到了更深刻的作品上了呢。

很巧,近几年我读过的几本印象深刻的作品里确实有不少畅销著作。《追风筝的人》,《萤火虫小巷》,《无声告白》,《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些畅销著作都不可以用单薄的词语归类,这就是我认为它们吸引我的地方。特别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没有读过《悲惨世界》的原版,如果读了也许也不能单单从文字中感受到那股整个时代所带给人们的悲哀,因为我相信我对于人生的体悟在现在这个年龄还不足以使我完全吸收那股悲壮的精神。但是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我可以只从第一视角的讲述中,从寥寥几人的故事构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少女心中的那股悲哀,甚至可以说是悲壮,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和默默接受。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使人无法简单地给他们做连线游戏,我非常钦佩这样的作家,也希望可以经常读到这样出其不意的作品。

外国名著类的读的还比较少,主要是因为不太想读翻译过的,总觉得作者用一种语言去创作那读着就应该用这种语言去解读,才可以不单单看懂意思,也读懂意味。但是最近有在带着读一些年代比较近的诺奖得主的作品,比如说石黑一雄的《被埋葬的巨人》,《别让我走》,由于英语水平还处在中等阶段,可以读懂意思,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需要稍微琢磨一下才可以大概明白。也有慢慢地开始读鲁迅,初中时候有一段时间很迷鲁迅,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有一股愤世嫉俗的劲,恰好又处在刚刚从言情小说的深坑里走出来,所以一度非常愤慨激昂。前两天又找来鲁迅的杂文读了读,这一次内心是平静多了,也进地深了。鲁迅的作品密度非常大,第一遍大抵只能是通读,我已经计划好等过一段时间再来回看,希望还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读长篇小说需要一定的定力和心境,越长大越发现在平时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很难将自己置身于大环境之外平心静气地读一部大部头,多数情况是即便拥有大段空闲时间,也无法立刻投入到合适的氛围中去,所以我一般在假期会多读严肃文学,而平时偶尔会翻一翻生活类的书,或是一些短篇作品。

今天想要谈的不光是书的内容,也想聊一聊书的形式。因为您向我提到了如何看待不同年龄层面的阅读,我突然想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看起了电子书,在手机和Kindle(亚马逊旗下的电子阅读器)上可以购买并阅读海量的文字,不仅如此,很多人都选择盗版资源,也就是说相当于免费阅读。我认为较多的中老年阅读爱好者和少部分的年轻阅读爱好者还是偏向于纸质书,并不是因为信息滞后而导致的跟不上时代潮流,这种做法和对书的认识有关。我认为偏向纸质书的读者之所以无法长时间阅读电子书,是因为他们的观念从很早就已经固定了,书是由内容和载体共同组成的,它们享受并珍惜翻阅书页的体验,也为实体书店的命运担忧。而对于新一代在互联网,计算机的大环境中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人们,大部分人在上学时并没有太多机会培养阅读的习惯。因为年轻一代对于纸质书并没有很深的情愫,所以大可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阅读方式。电子书这种现代的快阅读模式,恰好和其他消遣方式一样,乖巧地躺在电子屏幕上,正等待被点击和浏览。

在异国学业之余,我常逛书店,我认为就总体而言,外国读者的兴趣点和中国读者基本相同。走进书店,最引人注目的准是畅销书和新书榜,各个榜又被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有一天工作日的中午,当时我已经放假了,于是逛到了市中心的一家大型书店。我非常惊奇的发现在这样一个宝贵的工作日午休的时间,书店里基本上挤满了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在附近商业楼上班的白领们,匆匆利用中午的时间来书店选上一本书。我家附近的一条街上也有许多小的独立书店,其中不乏一些二手书店,有的书店营业到晚上十一二点,即便这样,还是可以看到各个年龄段的人去书店里选书。我认为这种氛围是在国内难得一见的,如果从整理感觉出发,我大概只能通过这一个一个的情景来展现外国读者给我的感觉,较之于中国读者。

总结来说,我读书不求快,也不求多。曾经有一段时间陷入了一种仿佛刷题式的怪圈,在家里囤积了几十本想要读的书,那一段时间刚好空暇,于是我便以两天一本的速度进行我的阅读。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我当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这样下来却对每一本都没有清晰的印象,更没有试图透彻理解,可以说只做到了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所以我不在意读书的慢,或快,读得懂就读,读得顺畅就读,读得心生欢喜就读,这就是我的准则。第二点,我不在意记住书中多少内容,我最不爱人问这个典故出自何处,我读书就是图一乐,如果还要费神背出处,我选择去上语文课。读完就忘是常事,如果一开始读书就是抱着功利目的,那在我看来还是有点可怜的。最后一点,我不爱评书,这点倒是有些争议。我不爱评书,但我不计较爱评书者去做他们爱干的事。就像我前面所谈到的,我喜欢让看过的东西就过去,可能会在脑子里偶尔徘徊,心情到了会找来再读。可我不喜欢以文字的形式很严肃地去谈论这样一件事,因为这终归是个人的作品,也是个人的想法,怀揣在心中自己品味就好,没有必要文字化。人是多变的,给自己的表达欲留一些余地总是好的。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