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桥

wsb6088 2021年4月18日原创文章评论410 阅读1577字

家乡的小桥如今仍然横卧在简渎河的两岸,每次回到乡下老家,我都要走到这座小桥上伫立很久,凝望着简渎河如今已是微波不兴、止水如镜的河面,感慨万千!遥想当年,许多童年时代的场景总会浮现到脑海。

这条家乡的河流在上游与丹阳县城的大运河相连,下游通往金坛县城,再一直通向溧阳、宜兴等地。整个苏南地区的河流就像如今的高速公路网络一样,全部联通在一起,在古代作为漕运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在六、七十年代,简渎河有通往县城的客船,每天上下两个来回。乡下人去县城都是乘坐这趟客船,那时从延陵镇通往县城的公路还没有修通,因此这趟轮船就成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了。小孩们每天总喜欢站在岸边看着客轮的到来,看着船上乘客的上上下下,这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家乡的这座小桥建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这之前有一座木桥,河道拓宽时拆除了木桥,又重新造了这座钢筋混凝土拱桥。新桥建成后给小桥两端的村民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小桥两边的村庄都叫迈桥,小桥本身也叫迈桥,不过这两个迈桥却分属两个不同的乡镇。

每当收获季节来临,人们都要把谷物铺晒在桥面上,大家遵守着先来后到的默契,互不冲突,和谐相处。孩子们还要常常要为自家的谷物而坐在桥头驱赶麻雀。

夏季,黄昏降临时,桥面上就有人来占位置。有带小凳子的,有带椅子的,还有带长条桌子,甚至还有带小竹床的,或者直接在桥面上铺个席条。孩子们吃过晚饭后就早早地来到桥面上,大人们忙完农活和家务后也陆续来到桥面,大家都是来乘凉的。那个年代还很少有电风扇之类的电器,也没电视看,大家聚到这里来,一是为乘凉,二是可以聚在一起聊天讲故事。村中的孙老先生常常讲《三国》、《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薛仁贵征东》、《济公传》等等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本人讲得更是乐此不疲。一些不安分的小孩就在桥上嬉闹追逐,这给当年生活单调的岁月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在桥面上,人们可以享受到从长长的河面上吹来的习习凉风,是消暑的好去处。许多人都要到九、十点点钟之后才陆续回家睡觉,最晚有的到十一点过后才回家。

这条简渎河是大运河的支流,当地人就叫它“大河”。每当暑期来临,孩子们就喜欢在河里戏耍。大人、小孩常常在河道里摸河蚌、螺蛳、蛏子、蛤蜊等贝类;也有在枯水季节集体下河用赶网捉鱼的;更多的时候就是在河里游泳,由于当年水流很激,水性不好的人还是不敢下水游泳。到了雨季发水时,水流特别湍急,也就没人敢下河游泳了。大热天,调皮的孩子常常跑到桥面下的拱形桥洞中纳凉午睡和嬉闹,这也是孩子们的一种游戏。

三十多年过去了,离开家乡也有三十多年了,如今每当站在这座小桥上,遥想这当年的喧闹场面,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今天留下的只是一派冷清萧条的感觉。村子里除了一些不愿离开的老人外,已没有几个当年的伙伴。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分散在各个城市,能够聚会见面的机会很少。随着老一代人的渐渐离去,这个小村庄显得越来越冷清了,即使在夏天,晚上再也不会有人到桥上来乘凉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已永远地改变了。这条运河也因下游河道拦坝,河水变得不再流动,如今也不再通船了,成了一条静静的“顿”河。虽然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小桥来看看,站在桥面驻足很久,心中总是忘不了它,但每次总免不了有一种凄冷的感觉,当年的生活场景只是永久地留在了脑海里、留在了记忆中。也许有一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小村庄也会消失,小桥也可能不复存在,那时候,小桥的记忆将变得更加久远,更加模糊。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地改变着,不断地向前走着。生活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记忆的情感里总是怀念着过去的人和事,但它终究会远离我们,甚至消失得毫无踪迹。对于后来人来说,这些能够看到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历史,还有那许许多多的那些“历史”却并无人记载,就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从此再也无人知晓!

作者(丹阳  王胜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