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花

春节期间有很多好看的电影,我最近和老爸老妈看的一部叫《你好,李焕英》,是贾玲导演纪念她去世的母亲的电影,电影情节很耐人寻味和催人泪下,其中有很多插曲都有画龙点睛之妙,有一首插曲叫《萱草花》,我觉得这个题目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题材和题目说明作词者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

高高的青山上 萱草花开放

采一朵 送给我 小小的姑娘

把它别在你的发梢 捧在我心上

陪着你 长大了 再看你做新娘

如果有一天

心事去了远方

摘朵花瓣做翅膀 迎着风飞扬

如果有一天

懂了忧伤

想着它 就会有 好梦一场

遥遥的天之涯 萱草花开放

每一朵 可是我 牵挂的模样

让它 开遍我 等着你回家的路上

好像我 从不曾 离开你的身旁

如果有一天

心事去了远方

摘朵花瓣做翅膀 迎着风飞扬

如果有一天

懂了忧伤

想着它 就会有 好梦一场

遥遥的天之涯 萱草花开放

每一朵 可是我 牵挂的模样

让它 开遍我 等着你回家的路上

好像我 从不曾 离开你的身旁

好像我 从不曾 离开你的身旁

萱草花是中国的母亲花,在表现母亲题材的这部电影中插入萱草花与主题相得益彰,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就是看到妈妈也是穿越回去的时候,小卖铺的玻璃板上画着几朵萱草花,暗示母亲的回归,有提示人物,推进情节,从中可以窥见电影拍摄者在细节上的用心。

用萱草花表现母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因为大家现在一提起母亲,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康乃馨,但是,它是欧洲和美国的意象,也说明西方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现在这部电影舍弃康乃馨而捡起传统意向,说明我们国家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国家振兴一样,在振兴传统文化。

东方文化圈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恩的诗词以及花卉的代表,《博物志》中写道:“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诗经》里有云“北堂有谖”“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通“萱草”,萱草花有两个意象: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忘忧草,这两个意象有时是糅合在一起的,原典中,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得已外出,孩子在远离故乡时,担心父母,“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怕父母牵挂,在北堂种上萱草花,让父母得以忘忧,唐代写游子吟的诗人孟郊也写过“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电影中为了体现母亲的伟大,反用其典,是母亲给孩子一朵萱草花,希望孩子看到萱草花就能想起母亲,母亲和萱草花融为一体,这里也有母亲希望孩子忘记忧愁忧思,能快乐地成长。孩子的快乐就是母亲最大的快乐,这里也和台词里贾晓玲的妈妈说的:“我的孩子,只要她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了”互相映证。

细细品味这首歌,我发现这里不仅引用了古典意象,也化用了古诗词和现代诗词,采一朵萱草花这暗暗化用了“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也有诗经民歌体的一唱三叹,反复叠咏。

“人生识字忧患始”,虽然所有的孩子和母亲都希望对方能快乐,能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激烈 ,诱惑的增多,人生“压力山大”,谁能真正的做到无忧而快乐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