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梦书当枕 从读琦君散文谈起

我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而且口味比较杂,不挑食,什么作家的书都看一点,比如说文艺青年最爱的张爱玲、林徽因、包括钱锺书、杨绛、汪曾祺、梁实秋、沈从文、鲁迅啥的都略有涉猎,但是琦君(潘希真)却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之一(另一个是汪曾祺)。

作家和读者性格有磁场,你喜欢这个作家,可能因为他(她)和你的性格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能够吸引你,容易产生共鸣。书籍和人也是有磁场的,爱读某本书,可能这书的包装和印刷符合你的审美,引起了你的购买和阅读的冲动。书籍也是有生命和灵气的,若干年前,当我看到《汪曾祺散文精选》《琦君散文集》这两本散文书时,就立即购买了。也许因为作家的文风和我的气质有点合拍,也许这两位作家和我的性格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反正我是他们的“小迷妹”,从高中到大学,老是看他们的散文,老家九江那几本散文集都被我翻得有点旧了,这“千家文,都泛黄”的书页不就是我年少岁月和青春的记忆吗?

我上高中那会儿,有段时间《琦君散文集》可是我的枕边书,里面的文章都被我读了很多遍。如何评价她的文章呢?,我想到了她的好朋友,女作家林海音的一句话:“她散文的风格,文字朴实无华,但在淡雅之中也可看出是经过细心琢磨的。”对于写作风格,可以引用《牡丹亭》里的两句话“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来形容,再好不过了。

王国维有句话评价李煜词“粗头乱服,不掩国色”,其他人的词就像盛装打扮的美女,美则美矣,却少了那么一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清丽之美。琦君的散文虽然写的是粗头乱服,生活屑事,不仅充满了佛家的慈悲心,而且芙蓉天然,不失东方文化的中正平和之美。林海音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富有情调的作家,“英子”奶奶非常爱美,还会自己设计衣服,她的《城南旧事》是我小学时的枕边读本,书中充满了我们东方文化的哀婉和惆怅,却哀而不伤,但是她说自己和琦君相比,自己就是个“大白话儿”,一南一北的两人,虽然性格相似,但是南方姑娘的琦君行文更加典雅,而且古文和古诗词功底更好。因为我看了林海音的评价还特意去买了她的散文集去看,你会发现她的散文里都是北京口语,北方人更加直接和大条,相比好朋友温婉典雅的性格来说,她是生活中盛明兰的姐姐如兰那种小太阳一般乐观的存在,非常热爱生活,也有把生活过得有情调和条理的能力,大部分人会喜欢这种开朗的性格。她们两个写文章和性格真的属于完全相反的类型,但是却相互欣赏,是终生的朋友,怎么说呢,好朋友大部分是互补的性格,实际上人不一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性格的人,因为太像了反而都知道对方的缺点和劣根性,性格互补的人对对方会自带滤镜,而且更容易发现对方的优点,反而能走的长久。

我小的时候,老爸曾经告诉过我一句话,我无比赞同,就是“你不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大成就的人,不一定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可以成为一个你在的时候,别人感觉不到啥,当你不在时,别人感觉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的那种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温雅和体贴对我的三观影响非常大,所以当我读到琦君散文时,那种温婉恬淡、质朴平实、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的气质,击中了我,让我感觉与作家存在某种心灵的契合,就像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一个朋友那样的激动,从此琦君散文成了生活的伴侣。读什么书和读哪个作家的书依据个人性格和生活体念不同而不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你特别偏爱某个作家的文章和书籍,说明你与该作家及其作品存在磁场关系,我与琦君之间不仅存在磁场,感觉磁力还特别强。

虽然童年充满了忧伤,但是她却把美好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富有人情味,就像落花一片天上来,桃花流水窅然去,也很容易让读者进入她笔下那个和乐敦厚的东方世界。我认为,真正温柔的人不是因为天生温柔,而是饱经忧患之后才磨砺出的强大而极具体包容性的温柔,并用这真诚而又坚定的柔软对抗来自外界的痛苦。琦君是母亲,也是女儿,最懂得母亲“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独特力量,她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散文,诚如作家白先勇所言“琦君写得最感人的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

琦君古文功底深厚,有三位老师对她影响深远,一位是小时父亲聘请的林老师,一位是中学时期的王善业老师,一位是大学时的夏承焘。夏承焘(夏瞿禅)老师是浙东大词人,是琦君一生最敬重的老师,夏老师的许多诗词琦君都能信手拈来,文集中琦君就引用了不少,比如“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月照松林风吹去,回首寻来尽是诗”“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位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的现代词学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一个温厚、慈祥的长者。

琦君由于家庭原因,受过比较好的文学教育,古今中外的名著看得比较多,书中名句摘引比比皆是,既有美国的《小妇人》“眼因多留泪水而逐渐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逐渐温厚”,又有冰心化自郭沫若的“雨后的青山,就像泪洗过的良心”,更有杜甫的“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还有白居易的“莫买宝剪刀, 虚费千金直;我有心中愁, 知君剪不得。莫染红丝线, 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 知君穿不得。”从作者喜欢和引用的词句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性格,很明显她的气质略带忧郁而又温良敦厚,我就是这个性格的人,我老爸年轻的时候也是多愁善感,说人话带“林妹妹”体质,其实从古以来,爱看书的少年谁不有点多愁的敏感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因为单纯、经历少,所以遇到一点点小事就忧愁,冲动。书中有篇文章记载琦君也不例外,当时她的夏老师说“少年人要朝气蓬勃,不要遇到一点事就悲啊、愁啊,年轻人有何事可愁呢,你们的未来很广阔,会大有作为的。”

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性格的形成即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原因,甚至跟人们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都有关系,有的人是因为基因的原因,先天性格不活泼,比如说我老爸是个抑郁质体质,年轻的时候敏感多思,文人体质,我就是遗传了这个基因,所以某些时候思虑会多一些,性格内敛些。有的人由于生活的变故,后天变得沉郁,比如琦君是因为家里有变故,经历了很多事情,父亲娶二妈,哥哥去世,母亲的郁郁寡欢,使得她也是多思忧虑,把心事付诸笔端。虽然吧,这个社会是更喜欢开朗性格的人,但性格本身没有优劣,外向型性格和内倾型性格只是存在的不同形态而已,其实很多发明家、作家、文人都是内倾型体质,内向的人思考更深刻;实干家、艺术家外向型性格居多,外向的人更善于与人打交道,他是通过和人打交道和倾诉来补充能量的。很多家长特别是北方的家长,不能理解内向孩子的寂寥、无聊、忧郁、愁苦的情绪,有的时候孩子得了抑郁症还强行拉着孩子去逛超市、散步、让其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我不认为这是对的。内向的人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心理疏导,容易出现问题。遇到问题怎么办?我很赞同我老爸的一个观点,就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人和事,把他们当作是小说中的一段故事,就当是自己在体验生活。”这样不仅疏解了情绪,更重要的是 记录了生活,锻炼了笔头,提高了自己。琦君也是在十二岁时,由于遭受打击,对自己写作失去信心,心灰意懒,将满腹牢骚尽情向日记倾诉之余,养成了写作习惯,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