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片头及其他

知否知否》是由良心处女座剧组正午阳光根据小说影视化的一部热播剧,原著党和影视党一直是作品的两大阵营,一般矛盾都有点大,这部剧原著党和影视党居然和谐的统一了,说明这部电视剧拍得还是很好的,很多人说老剧的服化道比现在的影视剧好看和古风古韵,这个我觉得有一定的根据,以87版《红楼梦》为代表的老版四大名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的插曲、辞赋和体现出来的文学气息作为一个水瓶座文艺青年都要竖大拇哥的。为了符合历史真实,表现出林妹妹淡雅隽秀的罥烟眉,是把陈晓旭的眉毛拔了重新画的,每个太太、小姐、丫鬟的发型和服装设计图也全是毛笔画的,礼仪和弹琴的手势也是经过专家考证的,这种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的做法是后来电视剧不可能做到的。为了追求商业化,有一段时间的电视剧眉毛全都是一字眉,服装太过于鲜艳庸俗,而真正的贵族穿的是很淡雅的,某些台词也经不起雕琢,有点穿越还雷。但是现在随着民族的自信,国家越来越强大,古风文化开始复兴,民族乐器、民族服装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追捧,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外传播推广,也得到了许多外国人的喜爱。现在的良心好剧也越来越多,比如说《甄嬛传》、《苍穹之昴》、《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东宫》、《陈情令》、《清平乐》都是良心剧组,宫斗剧代表的《甄嬛传》的插曲和片头曲片尾曲就很有大格局,辞藻也没有掉书袋,《知否知否》也是在网上狠狠的赚了一把热搜,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喜爱,甚至在国外收视率也很高,这和他们细节、礼仪、语言、服化道、画面、语言处理非常到位是有直接关联的,她的片头动画和音乐就非常有特色,我很喜欢,细细看了也做了些思考。

乍一看我觉得这个片头很与众不同,和现在哔哩哔哩古风团队自得琴社一样是水墨风格和饱和度不高的莫兰迪色调;画手是张渔,一个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很有名的古风画手;音乐也是民族乐器,这点get到了我这个喜欢传统文化的古风女孩的点。再看到中间,有一首古诗词,“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在没有细细了解这首词之前,根据我的语文功底猜测这首诗的引用大概是为了突出明兰的高雅和纯洁,很像杜甫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这里可以看出知否虽然是个很圆满的故事,但是底色还是个悲剧,我又去网上查了一下这首诗,是王安石的《兰》,阿兰若是梵语树林的意思,乾闼婆是梵语神灵的意思,是歌颂了兰花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受尘世沾染、不与世间俗务纷扰挣扎的出世精神。以花喻人,表明明兰是个品德高洁、绝顶聪明、玲珑剔透的人。乐器我凭音感觉得是古筝和笛子,古筝和笛子是我国古代比较传统的民族乐器,古筝和古琴一样都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有句话叫男古琴,女古筝,它是展示古代女性高洁优雅的重要载体,“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身”,据说蒙古的雅托嘎,朝鲜的伽倻琴,日本的koto,他们都是由古筝演变来的。笛子在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幽怨的乐器,李白诗词有云“江城五月落梅花”,也写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我国古典名曲《梅花三弄》最早是笛子谱,是世说新语里东晋大将军桓伊作的曲。后来被古琴和古筝移植,成为琴笛合奏的名曲。片头曲中用古筝和笛子演奏既是对古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又符合主人公的形象。

再细细看片头的动画,是一颗兰花种子发芽到长出叶子到开花的过程,也暗指了这部剧是一个女孩子的一生,为女孩子做传记,兰字已经扣题明兰的兰,这是明喻; 从大格局来看,我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把女人比作花朵的很多,《诗经》里形容美人的容貌“颜如舜英”,还有“何彼秾矣,棠棣之华”,长恨歌把杨妃比作牡丹,“芙蓉如面柳如眉”,红楼梦更是一部花名册,群芳谱,十二钗都有自己代指的花,比如宝姐姐是牡丹,形容为杨妃,林妹妹是芙蓉,形容为赵飞燕,这是第二重暗喻。刚开始画明兰幼年的时候,是和晴雯的判词一样,满纸的氤氲水墨和白色,画到结婚后就是五彩缤纷的明亮色调,这代指明兰童年生活境遇悲惨压抑,是她的婚姻生活给了她第二次投胎和重生,或者说人生肆意和高光时刻就是在结婚后。看完这部剧之后,我发现顾侯和明兰,齐衡和申大娘子其实并不是自由恋爱结婚的,而是在结婚后培养感情的,但是他们的婚姻都是互相扶持走过甚至有些是互补的,这和种子发芽破土又成长的过程是一样的,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也是要浇水捉虫的,但是切记切记不能像《种树郭橐驼传》里的反面教材一样,操之过急,每天去摸一摸看一看,这样是不行的。人际交往、爱情婚姻、家庭生活,莫不如是,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是最后也是会发芽开花的。这片头不仅暗示主人公人生梗概,也揭示了人生中的一般哲理,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片头,展示了更丰富的内涵,也是良心剧的一个证明。

我在国外的网站看外国人的评论,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国家的观众很多喜欢齐小公爷,外国人一边倒地喜欢顾廷烨,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故事,就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红楼梦的时候,作为外国人戴乃迭就很不理解因为家族原因不能在一起的宝玉和黛玉,觉得如果追求爱情可以逃离贾府啥的,这是一种文化差异。顾廷烨虽然是把明兰“骗娶”过来的,但这是他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行动,有担当,不拖泥带水并且成功了,婚后又很专一,外国人觉得他很有骑士精神和现代思维。因为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婚恋观也是不同的,西方讲究个性,崇尚自我,中国讲究家族、讲传承,讲孝道,特别是古代,一个男人不可能为娶一个心爱的女人而和家族决裂,齐衡为娶明兰而与父母争斗、绝食已经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了,他如果一意孤行,就可能是他父母和明兰的尸体呈现在他的面前,在古代中国父母反对的婚姻,一般都不会有好结果。最著名的刘兰芝,焦仲卿,陆游,唐婉就是例子。《左传》中有个故事,郑国权臣祭足的女婿密谋要杀害祭足,其女儿知道后陷入两难抉择,她去问母亲:父亲和丈夫谁更亲?其母答曰:“人尽可夫,父一人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说可以做丈夫的人有很多,而父亲是惟一的,这怎么可以相比呢?说明传统上中国家庭血脉更重要,当然人尽可夫这个词被歪解是后话。中国人讲究含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其实我们是非常喜欢意难平的故事的,不然怎么会有红楼梦呢?而且悲剧故事更有那种“亭有枇杷树”的味道,寥寥数字却潸然泪下,虽然努力争取了,但是还没成功的那种初恋是真的让人心里像塞了一把未熟透的青梅,这把青梅在心里永远有一个位置,在心里捂着,却又不能说的那种婉约,更有东方之典雅。外国人老说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什么事情都要open,这也许就是东方集体文化和西方本位文化的思维区别吧,中国讲究母慈子孝,讲究大家族,是原生家庭;西方则相反,是核心家庭。我觉得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想把最好的给自己孩子,特别是女儿结婚以后,奶奶和婆婆的观念的立场完全不同的,奶奶在乎的孙子,外婆在乎的是她的孩子就是你老妈,比如说生崽了以后,奶奶考虑吃什么对孙子孙女好和下奶,但你外婆会考虑怎么样不让你老妈受更多罪。

有的人说知否知否是一部中产阶级的爽文,还有低配版红楼梦之称,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也不完全是,红楼梦的作者是老年阶段的曹雪芹,他笔下的每个女孩子刻画的很立体,不脸谱化也不呆板。作者年龄段不同,其作品的内涵和视角明显不同,年轻人比较敏感,一下就可以触碰到某些人生的道理,作品主题更具张力和曲折,更莽撞也更激进,甚至更多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像曹禺的《雷雨》和钱钟书的《围城》,这两位作家年轻的时候写的文章一下子就成了世界名著来,说明年轻人后生可畏,冲劲很足,老年人的思维逐渐走向思辨性和理性化,对很多的事物都是抱着一种菩萨心肠,所以有时候连缺点都是可爱的,而年轻人因为阅历浅,看透一些人生的道理会有一种小得意,对人的期待值更高,更理想化,《知否》的作者应该年龄不大,人物塑造其实是有点脸谱化和呆板的,只有一个视角,就是明兰视角,其他人好像没有眼睛一样,对于正面人物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反面人物就只有缺点,几乎没有优点,但是瑕不掩瑜,还有的人说明兰性格过于理性,揉合了红楼梦里很多主角的优点于一身,但是却又没有后来红楼梦里主角的家世地位和背景,在我看来,这个就是所谓的主角光环吧,现在中产阶级是在金字塔里占比比较大的部分,特别有钱的你不一定看得到,某些三观也不容易引起共鸣,“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太穷的人你也不一定看得到,他们的三观比一般人实际得多,也丛林法则得多。实际上人不应该太过于实际,也不能太过于理想化,内心总得有一块文艺的净土和灵性才思。换句话而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林妹妹和一个宝姐姐,宝姐姐在外和别人交往,主持家里大大小小,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其实就是人性中物质的一面,没有物质无法生存,物质满足之后更多的是精神的需求,所以林妹妹永远受欢迎,在中产阶级心中,其实林妹妹的比重更大,明兰兼具林薛二人的优点,既理性正直又有点文艺范,既世故练达,又爱憎分明,既持家上进,又古怪精灵。明兰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产阶级的奋斗史,是中产阶级晋升为上层社会的激励史,这使中产阶级有一种代入感,心生愉悦,好评如潮。

这部剧的服化道和片头加配乐满足了文艺青年的挑剔的审美观,里面的很多行为也再现了一些古代的生活片段和行为艺术,比如说插花、焚香、茶道,相扑,插花古已有之,不必多说,焚香古代和现代方法不一样,因为化学工业的发展,香料很多是人工调配的,现在的焚香是打香饼和香篆,比较容易,是用带有雅致图案模具的小戥子在香灰上按压出图案,在香炉里直接点燃就可以了;古代用的都是沉香,檀香等天然香料,这些东西比较贵重,宋代运用的是隔火焚香法,因为本身香料并不容易得来,打香饼特别浪费,比较珍贵的资源要省着点用,所以他们是用一个小炉子里面埋一节炭,放上一块云母片隔热,在上面放上一小块香料,这样香味久远,耗料比较节省,四姐妹在跟孔嬷嬷学规矩的时候,就再现了宋代的焚香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很用心很复古的。有的人说宋代的点茶法特别像日本的茶道,其实不然,东方文化圈的鼻祖是中国,日本现在的很多东西的都是在唐宋时期从中国借鉴过去的,不过他们更好地保存了这些古法,我国唐代用的是煮茶法,宋代用得是点茶法,日本的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就是南宋末年点茶法传入日本后发展起来的,煎茶道则更晚,是明末福建地区的壶泡法演变而来的。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宋朝在唐代煎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点茶,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茶碾磨成粉,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茶粉投入茶盏中,随后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剧里明兰拿小刷子击打就是古法,苏轼称赞这种沫子是“雪沫乳花浮午盏”。宋代北方人饮茶会将姜盐桂椒加入茶里喝掉,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对于北方人喝茶的这个习惯,就作诗吐槽过:“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唐宋以前我国都是用蒸青法,在明清之后我国基本上是杀青法制茶,直接用芽和叶泡茶,也不再打碎,实际上用芽和叶泡的茶反而更好喝。大家可能注意到顾廷烨家里的屏风是女子相扑,肯定有人觉得奇怪,相扑不是日本的国粹吗?怎么会出现在宋代官僚的屏风上呢?其实相扑的来源是我们国家古代的角抵,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所发展,南北朝和南宋称作相扑,南宋人笔记《梦粱录》中有完整的记录,清代在中国才彻底消失。宋代也有女相扑手,司马光因为女相扑手着装过于暴露,给皇帝上了一道《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的奏折,婉转的批评了仁宗皇帝爱看女相扑表演。据古籍记载,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是在公元453年,日本允恭天皇逝世,中国派遣的特使中就有相扑表演的人员。现在日本的相扑运动员可是相当受欢迎的哟,他们的老婆是大美女的也非常多,这也是沿袭了原来的含义

在看剧的时候还有一个细节就是顾府、盛宅,就可以说到中国的房屋等级分类:宫、府、宅、邸、家、舍、庐,顾廷烨是侯爵,宁远侯,公、侯、伯、子、男,第二个等级,爵位还是比较高的。明兰家是一个五品官,比芝麻小官高,和封疆大吏比差得不少,就是比府低一点的“宅”,不过一般有官职的人家都可以叫宅;平民的住所叫家,所以说,现在一般都说到我家去玩,也是有根据的,虽然我们现在科长,处长,省长一大堆,但是现在毕竟没有贵族,已经平民化啦。“舍”算是比较差或者说条件不好的住所,大学很多人住的那个房间叫宿舍,因为人多,条件不好,所以叫舍。庐的条件就更差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是个草棚子,还有父母去世了,子女守孝在旁边搭建的那个小棚子也叫庐。

影视剧里拔高了小说的境界,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串联成一条线,剧里每个父母为孩子都有打算,卫小娘为明兰考虑,不让明兰叫自己阿娘,用李娘子镇守娘子关的故事激励她;祖母为明兰考虑,在成长中并没有一味地鼓励,而是适当挫折教育,让明兰知道在人生的成长中有很多波折,但是也给她安全感,在背后为她撑腰,顾廷煜临终前为娴姐考虑,小秦氏算计顾廷烨也是为其儿子袭爵考虑……

当然,《知否》这部剧也不是没有瑕疵,如有些台词硬伤、结局有点突兀,某些人物性格单一、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经典古装剧,所以首播几年了还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