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lnxxjsh 2016年12月30日原创文章评论2,147 阅读24045字

作者:敬守红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数学的创新教学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教育现在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业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说明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因素。那么,就学校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主阵之一,教育是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变量”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用使命,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学开始,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现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在深钻教材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出发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和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分析。学生获取知识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而且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因此,它又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老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复习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发给学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个,有面积相等与不等的。接着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剪拼得出了五种不同的推导计算方法,最后大家汇报讨论,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学困生”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学生们的“创新”、“发明”。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二、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动手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情境,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的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做数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统计图”一课时,根据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等情况,发展统计观念,根据相应的内容,学生自己合理分工、讨论、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从而使得学生在统计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得到启迪,不但能感悟到统计的重要作用,而且会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性的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同时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主体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还能使集体的智慧摩擦;碰撞在切磋中提高,又有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敢去闯一闯知识的“禁区”。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结的合作精神。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第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思考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学习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造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当出现:5+5+5=15,3+3+3+3+3+3+3+3=24,6+6+6+6+6=3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五、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我国的教育家对质疑问难也很重视,他们提出:“学则需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博士对科技少年班的学员讲:“如果你们不提出问题,你们就一辈子做不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作,那终其生,只能是模仿和抄袭。”所有这些都说明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那里转让给学生,即使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例如,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时,课本上说明:“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0可以作被除数,却不能作除数呢?又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再如,教学“角的分类”时,有的学生提出: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叫什么角?这种勇于思考,提出自己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其中就蕴含着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学习精神。

六、在大胆猜想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数学创造由隐到显的中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数学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千万不可对猜错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们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如果猜错了,有时会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一个长4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问学生:怎样快速地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学生甲说:求长方形面积用长×宽。学生乙说: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宽。显然,学生甲猜想是对的,学生乙猜想是错的。对此,我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甲的猜法给予肯定,对学生乙的猜想给予鼓励。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值得表扬,但你能不能去验证你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把数代入后发现与用1平方分米摆的结果不符,这样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而且保护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且给学生以探究新知识的方法指导。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一些开放题目让学生去解答,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G• 波利亚著:《数学与猜想》,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2、皮亚杰著:《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