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生活,又不是写小说

Fay 2021年12月5日原创文章评论292 阅读2667字

我从高中起,就喜欢一个人去旅行。途中发生不少有意思的故事,会讲给朋友听~偶而有人问我:有过艳遇吗?一一艳遇?当然没有。这是生活,又不是写小说。不过,故事还是有的。

那一年大学暑假,我照例出门穷游。行走过好几个江浙的大城小市,最后一站来到绍兴。

在鲁迅故居,有个小小的展厅,展品自然关于鲁迅、关于他的作品、他的家。在观展时我就注意到一个青年,他戴着一副露手指的皮制手套。那阵子流行霹雳舞,舞者最喜欢戴这种露指皮手套,跳起舞来凭添几分帅气。不过,游览景点还戴着这样的手套……不热吗?!

展厅后面就是百草园,一座小小的庭院,种些花花草草。我找到一处石台,坐着休息。后来,那个青年也走进来参观。忘记是个什么契机,我俩开始聊天。他告诉我他从哪里来,做什么工作;我告诉他我从哪里来,在哪个学校上学。他说好巧呀他有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告诉我那个名字。真的巧,这位老师我刚好认识:参加校园活动,好像还一起聊过天,算是有一面之缘。他告诉我说他是骑自行车出来旅行的。我问他骑车那么远,累吗?他说有目标,不觉得累。我又问半路上自行车坏了怎么办?他说他带着修车工具。大概我的问题太多,他忍不住笑了,他说想那么多就出不了门了~

第二天,我搭公交车去兰亭。没有空座位,站着。走了好几站,忽然有人拍拍我的肩膀。回过头,竟然是他!他的自行车真的坏了,送去修车行修理,所以这一天只能乘车出门。坐这趟公交的几乎都是游客,目的地只有一个:兰亭。我们很自然地搭伴在兰亭玩了一天。通常,我是不喜欢跟别人搭伴旅游的,因为我玩起来比较随性,喜欢的会看好久,不喜欢的瞄一眼就走。和别人一起免不了要照顾别人家的情绪,喜欢的可能没呆够,不喜欢的又要勉强多停留。没想到和他一起却很舒服。兰亭有雅致的园林,也有文史书画,而他是个历史老师,知道很多故事。难得的是并不聒噪,只在我表现出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时,他才会讲一讲相关的典故。他还很会玩:池塘边的荷叶上落着点点露珠,他轻轻转动叶片,让小露珠们依次滚动到一起,变成一颗越来越大的大露珠,最后伸手去接住……露珠们在荷叶上滚动时非常动人,晶晶亮亮,闪着七彩光泽,滚过来滚过去很淘气、好像拥有生命一样……后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沉迷于这个游戏,只要看到荷叶,就会想去玩一玩露珠。没有露珠、制造露珠、也要玩。

离开兰亭的时候,我们互相道别,并没有询问对方的行程规划。都是独来独往的行者,相遇是缘,有缘再见!

次日,我去黄帝陵(好像现在已经更名为大禹陵了)。里面是一座小山,沿着修好的台阶拾级而上。走到一半,遇到一个人下山,两个人不由得都笑起来。他来的好早!我刚进门上山没多久,他已经玩够下山了。彼此简短寒暄,我继续上山、他继续下山。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下山回到大门。看到那个年轻人正坐在高高的木头门槛上,很意外:你还在啊?!坐在这里干什么?他说:我想请你吃雪糕。他陪我在公交车站一起等车。旅游景点的公交车,几十分钟才有一辆。吃着雪糕聊着天,等车的时间一点都不空虚。公交车来了,我坐上车,选个窗口座位,向外望去:他已经骑在一辆山地自行车上,手上戴着那副露出手指的皮制手套。一一我后知后觉:他戴这样一副手套并不是为了耍帅,而是长途骑行的需要。他脚点着地,并没有骑车离开。他望着我挥挥手,我也向他挥手道别。车辆开出一小段距离然后转弯,我看到他还跨在自行车上没动,一直遥望着我坐的公交。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写到了我的英语作文里。英语老师是一位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美国姑娘,她参加一个志愿者组织,到不发达国家教一年英语。换句话说,她是一位在读的美国大学生,志愿到中国来教中国大学生英语。她在我的作文上留下评语:好美的画面!期待后续故事。一一哪还有什么后续故事!这又不是在写小说。

开学很久了,有一天收到一封信。信封上的邮票是一条红色的鲤鱼。我的名字有个谐音,就是“红鱼”,那时候有朋友会用红色鱼的形象来指代我。所以,看到那张邮票我不禁想:谁呀?!这么玩……?一一信是他写的。我很意外。仔细回忆我好像只告诉他我的名字和学校,并没有跟他提起过我在哪个专业、哪个班级。不过既然他有个同学老师,打听一下应该也不难。我回了信,告诉他那张邮票的含义。他说好,我以后给你写信都只贴红鱼邮票。

后来,我的生日到了~收到他寄来的贺卡我又一次大感意外!他第一句话写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你的生日快到了……我忽然就有了想要给他打个电话的冲动。电话号码是他之前写信留给我的,不过我从来没想着要打。写信很好呀,做个笔友。收到贺卡,忽然就想打个电话。电话接通了,大概是传达室?对方说:我们不给代传电话!然后就把电话挂断了。

再后来,大学毕业了,我很幸运的被来自北京的央企选中,告别学生时代,去到首都北京开启我的职场人生。这件事,我应该是写信告诉他了。

那是个很大的央企。在人事部报到之后,又经过二次分配。我们一起被录用的几位同学分散到了不同的子公司、孙公司。

初到北京,一切陌生又新奇。适应生活、适应工作、周末还会去逛街、游览、或者加班。整天忙忙碌碌。日子不知不觉不知道过去多久,有一天收到一封信。信封已经磨损严重,马上就要破烂了。它以这种方式默默诉说着它历经坎坷。一一除了我的名字是对的,其他什么都不对。邮编写的是100000;没有具体的门牌地址,只写了集团总公司的名称,还并不全对。可以想象,要不是公司鼎鼎大名、要不是邮递员敬业、或许还包括总公司的传达室、甚至还牵上人事部?无论这封信经手的哪一个环节,但凡有个人不具备那么坚韧的职业素养、热情且执着,这封信都不可能送达我手。

他在信中说:如果我能够收到这封信,就把具体地址给他。他要在假期骑着自行车骑到北京来看我。他问我在北京住得习惯吗?他说他也想试着在北京找个工作。我翻出地图,算了算浙江到北京的距离。骑车的话大概还要乘上个1.3的系数?一一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我和他的关系、甚至未来。我有种很强烈的感觉:如果我给他回了这封信,我和他的关系极有可能不再是驴友、笔友……我愿意接纳这种关系的变化吗?我们的未来会怎样发展?……

我迟疑了,有好几次想要提笔写信又终于辍笔。我觉得我辜负了很多人,不止一个他,还有那些敬业、热忱的陌生人,他们那么努力地把一封死信救活,而我又让它终于回归为一封死信……

如果说,人生至今我有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想要重来一次的话,这件事一定位列其中。那时太年轻,自以为成熟其实很不成熟。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又太简单,把困难看得太深远又太浅薄。如他所说,想太多就什么都不敢做了……回封信又怎样?关系改变又如何?不就是生活嘛,又不是写小说。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