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行翻译和注释(丽人行杜甫原文及注释)

征文网 2021年12月27日语录文摘评论228 阅读3354字

三月三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上巳节(当然,这里说的是农历),现在已经不怎么过了,若是要考究一下这个节日的习俗,则可以从一些诗文中一探究竟。比如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记载:“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于是我们知道,这一天是要与友人结伴,出门踏青,而且最好是能去水边游赏一番。我常常也会在三月时节想到论语中的那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想想那样的场景,在东鲁之地的舞雩台上,大家谈论着诗书礼义,结束后一起去沂水嬉戏,一起在水边吟咏高歌,真是一桩雅事。还有苏轼在密州时化用《论语》中的这一段写成的一首《望江南》,“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上述这几篇诗文中的三月,自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你会心想,“这真是一个好时节,我想要去踏春,我想要去会友人,我走在寻常巷陌,只是一阵轻软的春风吹来,便觉得人生不虚此行。

当然,我还能想到杜甫那首“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两句读来也如春风一般,能使人联想到盛唐长安的曲江池畔,联想到阳春三月、佳丽如云,长安仕女争相出游的场面。这两句出自杜甫著名的诗篇《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753),距离安史之乱只剩下两年半的时间,诗中的场面以及佳丽的姿态均可谓盛世之华章,光是这些光鲜亮丽的词语便令人艳羡不已。今天我们就来细读这首诗,看看诗人杜甫到底是为盛世唱赞歌,还是借着精致的语句为大唐王朝扬哀音。

丽人行

唐代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是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为“三月三日”以下十句。都说杜甫写诗从来不写漂亮句子,也不着意描绘贵族雍容华贵的场面,也不会对器具等装饰物品作精致的描述。读过这一首我们会发现,不是老杜不会,只是不经常作而已。前十句着意描写三月三日长安城中、曲江池畔阖城仕女出游的景象,真可谓是海晏河清、佳丽如云。你再细看,美人们的姿态真是淑雅娴适;再看她们的身姿,个个都是肤如凝脂,身材匀称;她们穿的华贵的衣裳,把这暮春时节照的光彩亮丽;她们身上佩的装饰物,都是金丝银丝做得珍奇异物;头上戴的是什么呢?翡翠做的吊坠耳环;背后系的是什么呢?是珠玉镶饰的裙带。

第二段为“就中云幕”以下八句。如果说前十句是从大处着眼,描述曲江池畔的长安仕女们华贵的姿态,那这八句便是就其中最重要的、最华贵的女人来写了,那便是杨贵妃的三个姊妹,《杨太真外传》中记载:“天宝七载,加钊(即杨国忠)御史大夫,权京兆尹,赐名国忠。封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这也便是“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的意思了,就中,就是“其中”的意思,金代元好问有句“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云幕,说的是三位国夫人在游赏曲江时所设的帷帐以及跟随的侍从们。椒房亲,即是指三位国夫人,自从汉代以后即用“椒房”二字指代后妃居住的宫室,久而久之便以此来代指后妃了,而椒房亲即是指这些外戚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也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说的是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再回到长安,以前给他们表演的梨园弟子都已是白发人了,而那些伺候贵妃的太监、宫女们也都老了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极言肴馔之盛美,据说唐代贵族喜食驼峰炙,咱也不知道是啥玩意儿,这两句也将杯盘的精美描绘出来,有“宫词”之风。但如此盛美的佳肴,几位贵妇人却不动筷子,“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只害的厨师们在那里徒劳一番,这两句虽然仅仅在说贵妇人“看似正常”的行为,并且这种对山珍海味久而厌之的态度似乎也可为人理解,但经杜甫写来,则讽意全出,大唐王朝上流社会的豪奢与暴殄,便直在眼前了,虽是贵妇的平常行为,但已令读者产生厌腻之感。那么她们为什么不动筷子呢?原来是在等待皇上御赐的佳肴,“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太监们驾着骏马疾驰在长安大道上,他们络绎不绝的送来了皇帝御赐的美味佳肴。

这两句当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玩味,就是三位国夫人对当前的美味提不起食欲,这一点被随侍的黄门太监看在眼里,他便即刻飞马报回宫中,皇帝知晓后立即令御厨们制作更美味的膳食,再着内廷太监络绎不绝地送去曲江。那么玄宗皇帝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讨好杨贵妃,显示他对贵妃的宠爱。明白了这两句背后所体现的玄宗皇帝的形象,才能更使人们理解这位皇帝的多情,理解他对杨贵妃的体贴入微,也就明白他的昏庸了

第三段为“箫鼓哀吟”以下八句。关于这首诗中的重点人物,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诗中的侧重点在于贵妃的几位姊妹,杜甫用了将近十八句的篇幅来表现这几位贵妇人的华贵与豪奢。但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诗中的重点其实是最后出场的杨国忠,就好比《金瓶梅》中描写了那么多女人,但都只是为了衬托西门大官人;《红楼梦》中也写了许多痴情女子,却也大都是心系贾宝玉一人而已。因此他们认为,杜甫这首《丽人行》当中,“炙手可热”的杨国忠才是诗人刻意描绘的形象。既然有争论,那咱们就来一个折衷吧,因为两种形象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看诗人是怎样细致描绘杨丞相的。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这两句是杨国忠出游队伍的先头部队,“箫鼓哀吟”是队伍当中的乐师方阵,作为帝国的宰相,杨国忠的出游必当是惊动全城的,排场也自然是宏大的,如此一来,他的随从们便充塞于长安大道中,也就是所谓“宾从杂遝(tà)实要津”了。“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最重要的人物杨国忠出场了,看看他是何等的傲慢、悠闲和威严,他不急不慢骑在马上,在扈从们的前呼后拥下来到了曲江池畔,来到了几位国夫人的帷帐外,这位大人物也不知避讳,直接下马进了她们的帷帐。

那么他为何不知避讳呢?下面两句给出了答案。“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杨太真外传》中记载,“(杨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虢国又与国忠乱焉,略无仪检,每入朝谒,国忠与韩、虢连辔,挥鞭骤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妤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袨服而行,亦无蒙蔽。”原来是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有私情(这件事《新唐书》和《旧唐书》均有记载,正史有记载,不是我胡诌的哦),并且两人并不避讳,还经常堂而皇之的秀恩爱!杨花即柳花,落水为浮萍,二者虽为两物,却实出一体,诗中的“杨花雪落覆白苹”即暗指杨国忠与虢国夫人同出一族却有私情,也有说“杨花”典故出自北魏胡太后《杨白花歌》。“青鸟飞去衔红巾”,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看来这“青鸟”乃传情之鸟,杜诗中用了这个表示真爱的词,不知是讽刺杨国忠呢,还是说两人是有真情呢?

“炙手可热是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最后两句终于正面写出了杨国忠的形象,也把之前所有衬托与铺排的想象一扫而空,把一位权势煊赫、官威势足的显贵形象描绘出来,甚至让人有一点怂软的感觉,实怕把这个位高权重的人物给得罪了、惹恼了。

清代浦起龙评价这首诗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确,杜甫这首《丽人行》乍读之下,恍然以为是一首精美绝伦的“宫词”,而了解了时代背景后再去领会,才发现字字讽刺,句句昭示着时代的腐朽。

最好的讽喻诗是什么样的?就是诗人并没有在诗中表达出任何的倾向和态度,他只是实实在在、细腻深刻的描绘出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真实地阐述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等,而读者自有判断。这有点类似于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的境界,诗人并不在诗中描述自己的思想情感,他只是客观描写,而读者读来,却自有一番辛辣与刺骨,并且这种刺骨中自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末日感,作为后来人,我们不禁惊叹,都快要亡国了,还在那儿穷奢极欲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