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1月21日读后感评论56 阅读3014字

时隔多年,再次下定决心全文阅读《资治通鉴》,耗时四个月,终于将二百九十四卷全部看完,重新温习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我读的是中华书局本(全四册),印刷很好,里面的人名、地名做了标注,比较易懂。但字体不大,是文言文,读起来颇费眼力。

这么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常读常新,看了总是感慨万千。但也是随看随忘,最后想想也没悟出个啥。今天五一劳动节,手头有点工作,处理完之后,大脑一清净,突然有了想法,就这样匆匆草成,一下子写了好多,看了看,自己不满意,就删减成现在的样子。就当一乐呵,感兴趣的朋友就看看。

一、表动景随,身正令行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尔孙尔曾,象其仪刑。”无论安邦还是治家,仪刑者,效法、风范也。也就是说你做个样子,后面的跟着学。尤其是,为首者的式范效应更强,更需慎之又慎。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史论的形式说道:“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以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这个论断虽是后见之明,也是中肯可贵。

纵观唐代,皇帝承继以弟代兄者不在少数。同时,唐代的太上皇产生的比较多,我没有仔细的统计过,粗略估计或是历朝之最。唐朝的太上皇不似宋朝,多是非正常状态下发生的,大多是兄弟反目、父子成恨。这一切,虽不能全归咎于唐太宗,但也难辞其咎。

司马光也为唐太宗作了回护,说其“为群下所迫”。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为主者如何勤勉不懈,排除诱惑和干扰。

唐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曾言道:“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

所以,为主者的标杆作用非常关键、特别明显。李世民从谏如流,故而魏征敢谏。又如“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故而,应先立其表,再观其景。

修为在身,无需说教。唐代宗时杨绾出任宰相,杨绾清简俭素,制令一出,朝野相贺,举朝文武景从之。史书记载:“夏,四月,壬午,以太常卿杨绾为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绾性清简俭素,制下之日,朝野相贺。郭子仪方宴客,闻之,减坐中声乐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幹,驺从甚盛,即日省之,止存十骑。中丞崔宽,第舍宏侈,亟毁撤之。”连功盖天下的郭子仪都俯首如此,这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典范。

二、慎终如始,勿开恶例

“事有不便,必戒于初。”“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些,教导我们慎始、慎终,始终如一。切勿因图一时之便,纵一时之欲,逞一时之气,而突破成例,首启恶端。

南朝刘裕首开恶例,杀害禅让之君,自此,后世朝代更替,逊位之君,得以全身者,鲜矣!刘裕的子孙后代,当然也在被屠戮之列。

所以,恶例万万开不得。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历史上英武盖世的君主,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杜甫曾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惜,之后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一切的美好,开始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混乱时期。

其实,这一切的祸根在玄宗执政之初,已然埋下。所谓,履霜有渐,坚冰自至,其所由来者远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观其政事,至少有三点。

一是宦官之祸自玄宗始。太宗时,对宦者的品秩有严格规定,且宦者不预政事。玄宗时,开始崇信宦官,“以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是后,“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而且宦官开始干预朝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以致,唐代后世君主畏宦官“若乘虎狼而挟蛇虺”,甚至畏惧而泣。宦官则胁迫天子如玩弄婴儿,生杀予夺、拥立废黜皆出其手。

二是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已萌其端。唐初,沿袭前朝的府兵制,战时为兵,平时耕养,师出点将,兵还将归,既强干弱枝,又防止将帅拥兵。而且,日常注重军事训练,士兵的荣誉感很强,战斗力也强。玄宗时,随着政治腐败、均田制的破坏等,府兵制已难以施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对此分析的比较透彻,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比较易懂。之后,边镇将领累年不移,且集军权、财权、事权于一身,边镇之兵则成为将领的私人亲兵。再之后,就演变为骄兵悍将,不受朝廷节制。

三是禁锢兄弟,阖宗破灭。玄宗历经武后之朝,韦后之乱,又消灭太平公主等上位的,得位来之不易。一方面,他觉得兄弟相残,实在不忍。故而史书记载“上素友爱(兄弟),近世帝王莫能及”,然而“专以声色畜养娱乐之,不任以职事”,还修建了“花萼楼”,寄托花萼相辉之意,又让兄弟环居于此。于是,他的兄弟们在安乐窝里消磨了意志,一味地声色犬马,一旦政乱,毫无辅翼之用。事实上,唐末这些皇族后代生居沿袭,多次被乱军集体屠戮,零落殆尽。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司马光说,明皇即属于这类人。

三、思无邪,尽人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所谓“最美不过《诗经》”,《诗经》之美,就在于其“真”、其“正”。也就是说,不要有邪念,不要走邪道。

而不少人往往就滋生出歪理邪念,琢磨一些歪门邪道。比如,看《资治通鉴》,古代的很多皇帝都迷信术士,服用丹药,结果适得其反,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一命呜呼。在唐代,有多位皇帝就是这么死掉的,英明的唐太宗也不例外。

不乏有识之士,在当时就对此进行了抨击,提出了警醒。唐中宗时,左拾遗李邕上疏,以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则秦始皇、汉武帝得之矣;佛能为人福利,则梁武帝得之矣。尧、舜所以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宠此属,何补于国!”李邕劝诫中宗多“修人事”,可惜中宗不听。

唐初的太史令傅奕身体力行破除邪术。面对胡僧所谓咒人死生之术,指出“必为邪术,邪不干正”,并以身试之,遂破其诈。他还提出:“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建议朝廷罢黜佛教,遣散僧众,益国益农,补充兵源。

圣人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也是教导我们“尽人事”而已。凡是不修人事,迷信鬼神,供奉神佛的,大多无善果。北魏胡太后虽礼佛甚恭,但整日胡乱,不免被乱军沉于黄河。梁武帝萧衍,礼佛甚勤,怠惰政事,亦未得善终,饿死台城,虽终年八十有余。后晋亡,晋主及太后被契丹迁置,举家忧恐,上下冻馁。时被拘在封禅寺,李太后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独无一人想念邪!”僧辞以“虏意难测,不敢献食。”此类,数不胜数,足以资鉴!真是,千佛万窟人来塑,求神不如去种田。

“天命”亦由“人事”。商纣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陆贽论曰:“天命由人,祸福由人……盖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

有句话,大家很熟悉,“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是后晋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说的。他恃勇骄暴,似乎一语道破天机,说穿了五代的政局。其实,安重荣没有当上天子,威风一时,最终兵败被杀,他的头颅,被石敬瑭割下后,“漆之,函送契丹”。说明,兵强马壮者不一定可为天子,行仁义,修人事,自然兵强马壮,或许可为。他的这句“名言”,就是典型的“思有邪”。

也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资鉴的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个快乐无邪的人,这就是应该有的样子。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