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4日读后感评论117 阅读3901字

这次基地活动的教学实践课我选择了教读《回忆我的母亲》,主要有两个原因在于两个关键词:文体和学情。王荣生教授认为,文体形式与学情是确定散文教学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交集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文体而言,散文选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以前的沪教版教材,还是现在的统编教材,散文始终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主导文类。其中,回忆性散文在初中统编教材散文选文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我翻阅了初中四年的统编教材,发现回忆性散文共入选11篇。而这些回忆性散文集中分布在七八年级。从学情分析来看,我面对的学生经过七年级散文单元训练,已经具备朗读、默读和精读、略读等一般语文能力,能够初步感受回忆性散文文体特点。但他们仍不清楚回忆性散文阅读的方法策略,往往仅满足于了解课文内容,而忽略了语言的品味。他们缺乏阅读散文的路径和方法,很难领会到深藏在语言背后的情思意蕴。

教完《回忆我的母亲》,依据导师兰老师的指导,学友们的点评,我回顾整个备课过程和上课的点滴,感觉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今后不断改进和提升。

一、明确这一篇的“个性”

想起第一次试讲《回忆我的母亲》时,学生初读《回忆我的母亲》仅仅只是停留在读到了母爱,懂得了珍惜亲情。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是逝去的母亲的怀念和哀悼是一望而知的。学生读课文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显然太浅了。试讲的失败,让我清醒地意识到,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备课时只是看到了本文作为散文、回忆性散文的特性,而忽略了这一篇回忆性散文的独特“个性”、核心价值。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备课要目中有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育人是大目标,这是教育的本质。”我的教学不仅要关注散文、回忆性散文的特点,还要顾及到这一篇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教育意义。怎样借助《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学习实现于漪老师所说的立德树人的目标?朱德写的“我的母亲”与普通中学生写《我的母亲》,与其他作家写《我的母亲》是不一样的,朱德笔下的母亲有她独特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对朱德同志独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红军之父、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朱德同志创作的《回忆我的母亲》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独特的教学意义呢?第二次备课时,我反复琢磨着这两个问题,重点挖掘《回忆我的母亲》有别于其他回忆性散文所独特“个性”和核心价值。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作为一个劳动妇女,朱德同志的母亲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女性高贵品质,她勤劳能干、宽厚仁慈、坚毅、深明大义。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从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身上学习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

作者把他怀念母亲的深厚感情同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革命感情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他选择以“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对于母亲的去世,作者没有沉湎于个人的悲伤和得失,而是超越了母子之情,他把深挚的感情投向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伟大的党。这种升华了的“大我”的格局,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是值得我们当下每一位中学生学习的。

依据以上思考,我调整了教学,将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定位为朱德的精神寻根之旅,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母亲对“我”精神滋养。修改后,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较之前也深入了很多。只有关注这一篇文章独特的“个性”,才能有效避免学生阅读时游离于文字表面。备课时充分挖掘这一篇的“个性”,才能够贴着学生而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短学生与作者心灵的距离,真正落实育人的目标,让最终使用他们学有所得。

二、细化问题搭建支架

《回忆我的母亲》是母亲逝世后,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用平静的叙述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因此,在教授《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母亲的?我试图以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作者的回忆,分析母亲的一言一行给了“我”带来的影响,从而感悟母亲的言行对“我”的滋养。借助关键语句的品读来分享作者这种回忆带来的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

然而,当我布置了这两个思考题后,学生的讨论交流缺乏方向,后来的回答显然有点乱。

例如: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我可以细化为以下两个小问题:1.母亲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给“我”的影响;2.母亲在思想上给“我”的影响。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分类列出相关语句并配以相应的点评,让学生思考能有方向,有抓手可循。例如:第5自然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中“很自然地”点明母亲的辛勤劳作、她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从小热爱劳动,养成一种劳动习惯。再如:第3自然段,母亲被迫亲手溺死“无法养活的孩子”这个苦难的母亲是何其坚韧!又如:第8自然段面对“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坚强的表现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她“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第10自然段“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在新旧思想冲突得厉害的时候,母亲顶住被守旧豪绅们迫害的压力,“不但不反对”还给予了“慰勉”,选择支持新思想,母亲的这种思想和革命意志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先向学生展示列举出这些句子,随后进行示范解读。有教师的示范讲解,搭建问题支架,我相信学生在后面学生讨论交流环节会更有方向,才能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

三、丰富活动落实细节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状态,基于学生的学情,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我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例如:在“赏语言,悟情感”环节,我设计了请用“朱德之所以感谢母亲,是因为……”的句式来组织语言,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体悟作者的情感。这个活动,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然而,我设计的比较阅读活动,课堂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讲到“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我找学生将句子中的逗号改为顿号,通过朗读,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进行比较阅读。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比较标点符号,感受母亲的辛劳。然而,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虽然按要求修改标点读句子,但他并未读出用逗号和用顿号句子的区别,我为了赶进度,直接告诉了学生答案。仍记得导师兰老师曾经上的那节示范课《中国石拱桥》,课上遇到学生活动一次做不好,他大胆地给学生来第二次尝试、第三次尝试的机会,课上舍得花时间去落实活动,最终,课堂上精彩呈现了经教师点拨后的学生进步的动态过程。过后想来,我的课上改标点的比较阅读环节,开展活动时,学生表现反映出理解困难,我也应该适时停下来,或者自己示范朗读两种标点的句子,或者采用其他方式,留一点时间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情感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将学生活动落到实处。

再如:在“猜心语,念亲恩”环节我设计了:假如母亲有在天之灵,看到儿子朱德如此悲痛,你猜猜她会对儿子说些什么?请结合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母亲可能会对儿子说的话。由于前面有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母亲的情感两个问题作了深入品析的基础上,再设计这个学生活动,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品读文字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整体地把握。课堂上多位学生的回答得很好,而我只是用“你答得不错”“很好”点评学生的交流。现在想来,我的评价的语言实在是太简单了,应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加以提升和点拨。例如: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重点敲打“永不能”、“哀痛”这样程度很深的词。如果教师的点评是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又如: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我的这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显然太大,学生回答缺乏方向和抓手。兰老师支妙招,此处可以设计一个语言实践活动,换一种问法,教师示范给予学生支架。比如:照样子,仿写一个比喻句。

例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精神品质就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指引了我前行的方向。”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精神品质就像,。”

随后,教师继续追问:你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觉母亲就像?

这样的学生活动设计是基于学生的理解现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关注平实质朴的语言背后所深藏的情思意蕴,激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于漪老师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立体化,实现多功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思考,贴着学生的学习,琢磨设计一些活动,用一个语言的活动,达成了多方面的教学功能。

于漪老师说过:“没有十全十美的课,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这也正是我们要研讨教学的原因。”兰老师一直教导我们:“教学研讨就是借你一双智慧的眼睛帮助我进步”。

正如兰老师所教的那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关注文本的个性和核心价值,优化问题设计,贴着学生的学习去摸索设计学生活动,并将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所收获,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