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好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9日读后感评论65 阅读1953字

这个假期,最好的礼物是王维审老师的新书《成为更好的老师》。倚在沙发上,打开书,浸在文字中。

读《成为更好的老师》,仿佛一位卓越的导师在跟你聊天,越聊越明朗。

写教育故事,遇到了瓶颈期,总感觉写出来的文字力量单薄,知道原因在于揭示故事的道理时思考不深入,表达不能入木三分。怎么做,才能把故事的意义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

在《别被浅层次的努力耽搁》中,王老师与雪梅教师读写团队教师交流时,正好聊到了这个问题。王老师说,让反思深入下去,应该用一种办法来逼自己一把,这个办法就是追问。追问,把反思的视角指向自我。比如,问一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达到理想的目的了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如此,自己的思维就能彻底打开。

坚持写作,有两年了。第一年,进步很大。今年,总感觉自己文章的质量提升缓慢,怎么做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在《从写作者走向成功者》中,王老师谈到了这个话题,他指出了主要原因——行动策略上不善改变。写作,不是坚持写就可以写好。要想有更大的收获,不仅要坚持写,把写作当作成长的目标和动力,还要智慧地写,不断揣摩写作的要领和技巧,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此,写作者才有可能成为成功者。

一本随笔集类的书,抓住书中的能够概括整本书的核心观点去讨论,这样写出来的读后感更有意义,但是写起来难度很大。该怎么做呢?

王老师以他写《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为例,展开了叙述。《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方华老师的随笔集,王老师先是认真地把整本书读了一遍,梳理出一些核心观点,比如以良好的校风改变家风,改变民风;到底应该做“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做“八十岁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而非培养人才的等等。然后细细品味,思考这些核心观点背后隐藏的思想,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让教育拥有更高位的理想,从而写出来高质量的读后感《让教育拥有更高位的理想》。

读《成为更好的老师》,好像一位武林高手为你输入内力,安静、平和却又绵绵不断。

在《那些咬着牙坚持下来的努力》中,王老师讲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担任班主任,任教数学课,同时协助教务主任做一些具体事务。起初,他非常排斥,但是后来调整了心态:检查班级纪律和卫生,可以发现其他班主任的管理绝活,在对照与修正中完善自己的班级管理;整理材料报表,锤炼自己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心态变了,一切都变了。他坦然说,自己现在发展工作的能力,大都源于那段时间的劳累和付出。

在《你曾经把一件事坚持过多久》中,王老师讲到了二十年前,有十几位同事和他一起开始写教育故事,坚持把每天经历的故事记录下来。半年后,好几个同事走在了他的前面;一年后,还在坚持的有两三个人;两年后,还在坚持的只有他自己了;现在,他坚持了整整二十年,仍在继续。

在《每一段平静而安详的努力》中,他聊到了自己的写作历程,2013年以前,在学校工作,坚守在课堂与班级,每天晚上,写一篇教育叙事,七百多万字的教育叙事就是在寂静的夜里,一字一句斟酌出来。2013年,调入教体局,进入了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撰写阶段,从2013年至今,他为自己定下了每天写“两千字”的规矩,从不破例,个中艰辛唯己自知。

恒久的坚持,让他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读王老师的文章,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探寻教育随笔写作的密码。

跟着大师做教育。王老师爱读书,大师们的某个观点,触发他的思考,记录下来,就是文章。

《我们需要的“每天四问”》,开篇直接亮出了陶行知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接下来,王老师展开四问,谈了自己的理解。最后,王老师总结了要做到陶先生的四问,每天应该付出的几点行动。

休闲阅读也思考。王老师经常浏览大家的博文,把相关内容对比,引发思考。

《情怀是一种无须隐忍的前行》,他比较了两位老师的文章,一位老师以作息表的形式记录了《我的一天》,从早晨6点到下午17:30放学的每时每刻,都是日常琐碎的工作。另一位老师用《这一年,我们自然生长》叙述了自己一年中的行走、努力和坚持。和孩子们晨诵、午读,和老师们共读,自己自由阅读,夜晚不写不寝。两位老师,都是忙得喘不过气来,一位记录的辛苦和劳累,一位记录的收获和欣喜。两相对比,结论自然而出——情怀,可以让我们从碌碌无为到有所追寻。

在王老师的眼里,一切皆是素材,一切皆是教育。老师们的咨询,参加活动的感触,一簇顶翻板结块的小草,一次平常的问路……他都将所思所悟,写成文字。

概括起来,这些教育随笔的大体思路是:触发点+展开论述+总结。论述时大多夹叙夹议,有故事,有观点;触发点或者总结中,总是有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句子。

感谢王老师,让我透过文字看到了美好的他,也让我更坚定自己的目标——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曹红格)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