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9日读后感评论83 阅读3199字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作为四书五经之一,被宋以后儒者所重点研读,许多理学的重大命题都出自《中庸》,可以说,《中庸》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如今,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提出,继承、弘扬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深入学习儒家文化经典,尤其是《中庸》等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经典,对于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青年人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在我看来,《中庸》中的一些话至今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仍有借鉴思考的意义。

就比如说《中庸》第一章的一句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慎畏惧的,越是隐秘的事情,越容易暴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容易显现,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更要谨慎。

放在今日,对于我们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就比如当下的反腐倡廉问题,那些问题官员,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在表面上道貌岸然,在公开场合大谈爱党爱国,清廉正直,为人民服务等等,俨然是道德模范,而在背后却不顾党纪国法,贪污受贿,大搞权钱,权色交易,为满足个人私欲无所不用之不极,心怀侥幸之心,以为自己隐藏的好,就不会被发现,很明显,在两千多年前,中庸就提出了相应的道德规定,而违背它的那些问题官员,必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和人民的唾弃。

在《中庸》中,孔子将“中庸”视为最高的德行,正如:“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同样,最好的德行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孔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由此可见中庸之难,而孔子又在与弟子的问答中形象地说明了坚守中庸是怎样的,在《子路问强》中,孔子陈述了在他心目中真正的强(即中庸)是怎样的,“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能坚守操守,至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由此可见,孔子心目中坚守中庸之道的君子是怎样的了,的确,这样才能配得上“君子”之称啊,可真正的君子又能有几人?真正品德高尚,坚守中庸之道的君子,放眼历史,真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文天祥,算一个,于阶,算一个,在他们的时代,他们都因为坚守道义而死,而更多的人选择随波逐流,难怪孔子说中庸大概不能实现了。

那么又该怎样实行中庸之道呢?

《中庸》提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首先,从第一句话来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意思就是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那么善的目标包括什么呢?其中典型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好的德行,真正地坚持去追求并拥有这五种德行,做到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在这里,《中庸》主张人们注重自身的道德水平的提升,以此来完善自身,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意思就是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而"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句话则强调学习的各个环节要做到最好,学要能够掌握,否则不停止,自己不知道的要问别人,没有问明白不停止,问了以后要思考,没有自己的体会不停止,当然还要反复的问辩,没有明确的答案不停止弄明白了,还要实行,做不到扎扎实实不停止,这句话强调学习的贯彻和落实到底,我想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如果能做到这些的,一定是能学有所成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用比别人百倍的努力而去做,即使是愚笨,也能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也能变得坚强,在这里要求人只有通过不断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肯定了人后天的努力是能够创造奇迹的,这句话虽不著名,也可以算是励志劝学良言啊。

孔子还提到一点,“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这样的,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这与荀子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人生来便是圣贤,即便是孔子在壮年时期,也是潜心学习,脚踏实地,谦虚好学,以此为他在以后的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为座右铭的曾国藩,在青年和中年时期,也是每日坚持写日记,反思自身过错,由此不断改进,从而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由此可见,践行中庸之道,绝非是一时一会的心血来潮,而是长年累月的踏踏实实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践行中庸之道。

涉及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和其产生的效果的,还有一句话,“故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从第一句来看,君子尊崇道德而又追求学问,既达到广博的宽度,而又穷尽精微之处;既达到高明的境界,还要遵循中庸之道,从我理解看来看,在践行中庸之道的道路上,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仅要重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也要加强学习,要扩宽自身的知识面,不仅要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宽度,也要追求其深度,在某些领域或某种事情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也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而从第二句来看,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敦实笃厚而又崇尚礼仪,这一句意思较直白,我在这里不过多阐述。从第三句来看,所以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身居低位也不自轻自贱,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

从我的理解来看,不管自己处在什么样的身份地位,都一定要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第二个就是要学会审时度势,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对于生活中一些人做了不对的事情,应该在恰当的时机,在不损害自身的情况下提出劝诫,如果固执不听从,再三劝告,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时就应恰当的保持沉默,然而,从国家层面来,如果一个国家中有才智之士都宁愿沉默而保全自己的话,这个国家的政治一定是昏暗腐败,言论堵塞的,那么在国家遇到危机之时,也就没有多少才智之士愿意站出平定危机,那么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才智之士在政治清明的时候畅所欲言,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适当的保持沉默,以便留有用之身在恰当的时机出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勃、陈平智除吕氏一族。在西汉时期,吕后专权,为了让自己家族的子弟封王,便试探王陵,周勃,陈平三位臣子的意见,王陵直接上书反对给吕后子弟封王,而周勃陈平却表示同意,王陵因此不满地指责周勃,陈平对汉高祖不忠,周勃,陈平则说:“纠正君王的过失,提出自己的建言,我们不如你,但是兴复汉室,却要依靠我们”,果不其然,吕后对周勃陈平放松了警惕之心,却贬斥了王陵,在吕后死后,周勃,陈平趁机发动政变,迎立了汉文帝,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有关这句话最好的事例。

在读完中庸之后,我感觉中庸较其他古文经典是比较清晰易懂的,而且,中庸是常读常新:它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经典的一大魅力所在,我希望大家都能多读读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吸取其中优秀的文化精髓,化为己用,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能行走的更加从容,更加坦然。(蒋子弦)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