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由不同背景的社工参与写作。除了广泛的地区和社会差异之外,有些人已经从事社会工作超过三分之一世纪,也有刚毕业不久的社工;有些人在高度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场景里工作,也有人仍在探索社会工作的定位和角色。作者们任职的单位也非常多样化,有在社区组织、服务机构的实务最前线的,也有在学院搞教学和科研的;有的人投身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一场所,也有人在别的专业主导的第二场所里工作。由于不同地区的职业化过程不一样,引致彼此对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活动范围和性质持有不同的看法。每位作者谈到的是自己的故事和看法,虽然都能够反映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但并不代表社会工作者整个群体。我们深切体会到,现阶段在中国界定什么是社会工作、谁是社工,本身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作者都是从自己与社工的机遇开始,之后是学习深入实践,在困难中成长,最后是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说明了大家在社工路上相似的经历。从港澳等地的社会工作者的诉说中,我看到了内陆与港澳的差距。港澳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早于我们也比我们过早地形成了体系,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比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不过,不管是大陆还是港澳台社会工作都渗透着同一种理念“社工不是学理论,而是做出来的”。
社工需要实践,本书中张燕将社工比作拾海星的人,她从与社工的机缘巧遇写起让自己在助人自助中重拾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之后在大学参加社会实践帮助精神病患者,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是作者还是对自己这样评价:实践的过程缺乏专业性作为一名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这也告诫我们以后参加学校实践中注重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让事情有实际性的改变。
社工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环境的认可,从大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的路途艰辛和社会的认可度较低。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健全影响着我们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社会环境制度让我们的理想抱负一点点磨灭,以致最后失败或无力的结局,所以长远看我们中国的社工之路比西方要长。
社会工作需要自我的肯定,虽然环境条件有待提高,但作为我们自己要对社工有信心,我们要在社会中改变自己,在工作中进行反思,社工既需要周旋于机构的权利框架内,又要尽力争取公平,公义的社会制度,这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这本书,我想我们现在想得不是如何得迷茫,当然这也是我们社工人必须经历的时期,我们的社会工作之路才刚刚起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饱满的热情努力学习知识,收获点点滴滴。(武宏瑜)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