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苦难辉煌》有感2000字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0日读后感评论176 阅读1911字

相信很多同龄人和我一样,自小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考试,对那些冥思苦背的日子记忆犹新。虽不敢自诩为对党史了如指掌,但历数一些大的事件还是不在话下,观看现代历史电影、电视剧时也时常会对一些相关场景萌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初拿到《苦难辉煌》一书时,并没有立即打开阅读的激情,而是考虑何时有空再温习一下旧有的知识。但一旦翻开书卷,沉下心来阅读几页,还是不觉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全书阅完掩卷久久不能平息。

金一南将军的这本书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出发,用鲜活的历史资料,来努力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赢”这个命题,从而使我们更加理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偶然最终成就了现在这个必然。作为一部历史题材著作,在作者深厚历史底蕴引领下,读者感觉就像在历史的天空里驰骋纵横,从错综复杂的纷繁事件中抽丝剥茧,在还原历史原貌之时融入作者的解读。

回顾共产党人走过的路,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承受的苦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伟大。《苦难与辉煌》从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入手,对我党早期历史进行了全景揭示和深入剖析,视角独特、史料新型、语言生动,确实是掌握、熟悉和深思我党早期历史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二十世纪的世界东方,最为激动人心的话题,莫过于救国与革命。面对八国联军炮击国门的轰隆声,面对屈辱的《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历史的车轮驶过了一次转角,却又揭开了复辟帝制、军阀混战的帷幕;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没落。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救国与革命才算看到了一线曙光。但马列主义从来都不能僵硬地生搬硬套,必须结合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用“有的放矢”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因此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坚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虽然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国再次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一些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历经残酷血腥洗礼之后,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肩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期望。就连“伟大的”斯大林彼时看好的也是蒋介石,苏俄和共产国际甚至将绝大部分援助给予了国民党,而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国际的经费援助却必须伴随着“依赖”和“服从”。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才会有国民党的五次围剿,才会有迫不得已的红军长征。而假如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淬炼,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会不会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能否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的核心?历史不能假设,谁也无从回答。我们知道的只是长征铸就了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抗日统一战线大旗,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历史的偶然蕴含着必然,长征在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及新中国的建立中必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会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会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序言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金一南将军会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形成二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进,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这一点你将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的精神与非凡的气概。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尽了百年的历程。当今又到了中国是否能在东方和平崛起的历史关键时期,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该识时势。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特别是铸就国之重器的共产党人,更应该敢于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扮演好自己的主角,向革命先烈学习,正确树立自己的革命信仰,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应对困难迎接挑战,从先人的苦难辉煌实践中汲取营养,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辉煌!(赵秋敏)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