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想快速了解中国主要哲学派以及哲学家的思想,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无疑是最合适的;首先,《中国哲学简史》的著作背景,是冯友兰先生1946年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为西方学生学习,使用英文所著,后来由赵复三先生翻译而得,所以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十分便于初学者学习、理解;其次,《中国哲学简史》的“简”字十分重要,一方面是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则是简明扼要,是冯先生对中国哲学各家各派的概述,这很像初中时的地理课本,对一个国家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做出简述,并不深究其细节,冯先生的著作更像是抓核心,极力概括,这样,也就助于读者更易于了解各家各派的核心主旨。
读此书,感受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关于哲学思想的“正名”;在还未读本书之前,书里讲到的一些哲学思想已有所接触(课本或人言等),但是并未真正理解,如“人之初,性本善”或是性恶论;通常未真正理解孟子或荀子观点的人就会认为,“人生下来不可能就是善的,也不可能就是恶的,分人”,这样反驳的人还是比较聪明的,可怕的是,有些人中了“文言文”的圈套,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的(这里我理解为全善),进而认为小孩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善的”,也就是对的;另外一类人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全恶),进而认为小孩就是小恶魔,不要去“惯”着他,继而发展到了不要相信任何人,人就是恶的。这些人完全曲解了原作者的观点;此书做了一次“常识”普及的工作,为那些有深刻道理却又看似简单的哲学思想“正名”。“正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摆脱现代人的思维惯性,例如,通常现代人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官僚则是官僚,不曾想到孔子之前是官教一体的,并且认为古为大,第一为大,因此,许多人在辩论时,会常常拿出一个“古人”(创建学说第一人)说的来为自己证明,可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把螃蟹吃的一团糟,只有经过后人的改进与补充后,才得以发展全面;这不仅仅与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有关,与世界各宗各教也有关,这些观点是此书给予的启发。第二点就是关于知识的来源;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处理许多繁琐的“小事”,慢慢就得出了一些经验,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上所讲的观点与自己“得到”的经验及其相似或一致,就会怀疑,我的“经验”是自己的吗?尤其是在读“史”的时候。这里我把经验理解为知识,经验本来也就是一种知识;那么,自认为是自己的“知识”来自何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来自何处?当打开《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原来出自“此处”(指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逐渐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得到任何自己的一点知识,知识来源于外界,自己只是一个空壳,外界不断往里“注水”,于是产生了知识是自己的错觉,但这并不是说明自己就不能创造知识,而这点是为了说明知识是建立在知识上发展的,所以就有那句话: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也反映了知识的发展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甚至有时候知识是倒退的,自己所创造的知识“小而有限”。
本书名为《中国哲学简史》,那主旨就是讲“哲学”的那些事情;读完本书后,会发现,各家各派所主张的哲学思想的目的都一样,那就是为了“快乐”;无论是儒家所讲的“仁”,还是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或是墨家的“兼爱”,名家的“泛爱万物”(惠施),法家的制定法律,佛家的“涅槃”等等,都是为了追求人的最终“快乐”;各家各派的目的一致,“修炼的方式”却不太一致,但却不能说是完全不一致,在各家各派的发展中,彼此借用彼此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思想,或是由于相同的背景下产生的类似思想,前者如佛家经典道家“化”(此处为佛家经典利用道家语言概念去翻译),后者则更多,如庄子与惠施关于“大一”的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等等(此处不一一列出);这些都导致各派的“修炼方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完全不一致,后来更是出现了各家的相互借鉴融合,甚至引用西方哲学,出现了新儒家、新道家、更新的儒家等等。
如果要讲此书最吸引人之处,我认为是一家与一家之辩,有一种“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娱乐感,但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辩”才能体现智慧(当然不一定全指口头上的“辩”),否则如何才能体现本家之长,彼家之短,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众,没有了信众,此家将如何发展“繁衍”;辩是哲学各派的一大特点,由此,佛教还著有专门的“辩术指南”《阴明学》。(贺晨亮)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