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国争雄,怒水浒愚忠,叹红楼一梦,惊西游神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我最喜欢的是《水浒传》,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的是北宋时期,朝廷昏庸,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结果被朝廷招安、设计利用最终失败的整个过程。其中的一百零八将个性鲜明、情同手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前我也简单的翻过一遍,但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在今年暑假,我再次精读了一遍,一篇篇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为各位好汉聚义水泊梁山,武装反抗昏庸官府热血沸腾,又为最终降顺朝廷,镇压农民起义,并因愚忠而死的惨状而愤懑难平。
小说中主要刻画了两类人物形象:一是以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四贼为首的贪官污吏,他们把持朝政,把亲信爪牙如安插到各地,同地方上的流氓恶霸、乡绅地痞沆瀣一气,彼此错节盘根,巧取豪夺、面目狰狞、腐败遍地,老百姓是妻离子散、朝不保夕。另一类是以宋江、晁盖、林冲、鲁达为代表的英雄好汉,他们武功高强、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因为各种原因齐聚梁山,演绎出一段段除暴安良、反抗压迫的传奇。
《水浒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七十回为第一部分,后三十回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如果用一个主题词那就是“官逼民反”,主要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统治,歌颂了一百零八个好汉揭竿而起,反抗压迫奴役,建立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书中首先写高俅只因踢得一脚好球,被昏君抬举,当了殿帅府太尉,王进母子夜逃,林冲夫妇死别,都是这厮迫害所致。但是正应了那句俗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开始是单枪匹马的反抗,如林冲风雪山神庙怒杀陆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面就是集体的反抗,如吴用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等。第二部分如果也用一个主题词那就是“接受招安”,鉴于宋江的局限性,“革命”意志并不坚定,始终对朝廷抱有幻想,心底认为归顺才是正路,造反就是做贼,所以他始终策划着招安归顺,并不想一反到底,最终接受了招安。而且为表忠心,明知被朝廷利用,还是带着一帮兄弟四处征缴,一百零八好汉,大多血洒疆场,最后只剩下二十七人,但就这样也未能消除统治者的怀疑,被赐饮毒酒,结束了愚忠的一生,令人扼腕叹息。
小说也描写了朝廷对待梁上好汉的两种手段,第一个手段是“硬”招,“硬”招就是直接派兵弹压,武力围剿。在昏君宋徽宗看来,梁山好汉不过是一群草寇,不足为虑。认为官军一至,便会犁庭扫穴,彻底荡平。但结果却是朝廷几次围剿都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这就是第二个手段是“软”招,朝廷通过给梁山好汉赦免罪责,加封晋爵,再利用他们去征剿其他农民起义,消耗其实力,做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梁山好汉只剩下些残兵弱将了,早已对皇权构不成威胁了,但就是这样还是难逃被猜忌、被怀疑,最终被昏君下了毒手,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被朝廷的“软”招化解为无形。
接受招安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的原因,二是内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有现实中来自朝廷官府的围剿,也有造反有违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这一社会大道而带来的精神上的负担。内部的原因是起义队伍里握有实权的多是有产阶级出生,是以宋江、关胜、卢俊义等为代表,而大部分出生为农民的无产阶级远离权力的中央。有产阶级本质上和地主官府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些人的意志并不坚定,一旦有机会便会竭力去促成招安,而这些人在梁山内部有很大的话语权,所以接受招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梁山上的好汉,造反的意志也是有区别的。一部分是以武松、鲁智深、林冲、花荣等为代表的铁杆造反派,因为他们经历太多坎坷,对昏庸的朝廷已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们起义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另一部分无落草之心,只因被人用计或其他原因裹挟而至,又难以脱身,就只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是一旦有机会离开,定不会放过,这些人也是促成招安的推动因素。
这一次细细品读水浒传之后,生出许多之前不曾有过的体会和感悟,我想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所在吧,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相会。(张百川)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