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十论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0日读后感评论180 阅读2656字

秦晖的这本书名为传统十论,实际上是他的十篇论文著作集,从不同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制度的特性。十篇文章本质上来讲是十个不同的角度,我这十篇文章并没有看完,仅对前五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后面的几篇,泛泛地翻阅,感觉上与前面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亦或者来说是对前文的补充。

一、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关于宗族,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说法与事实正好相反。作者的第一篇就从历史角度解构掉传统的认识农村的范式。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才是真实的传统。从秦汉时代开始,传统帝国对农村基层的控制已经相当发达和严密。实际上历史上宗族强盛时期只有两个:一是东汉末至北朝元宏改革前,二是近代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宗族兴盛。

本篇从历史角度解构掉传统的认识农村的范式,即“王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的宗法社会之说,这一范式源远流长,韦伯向来认为传统中国的王权悬浮于宗族之外,而新中国也把宗族当作封建的代表进行批判和消灭。同时,按照西方的民族国家构建范式,国家逐步控制前现代未能完全掌控的乡村社会,消解整合掉各种小的权力中心,才能达成现代化之目的。秦晖在第一篇中的首要目的,就是破除这种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秦晖开启了以下论证。姓氏作为符号象征构成了宗族认同之基础,而秦晖发现,姓名村实际上是一个极为近代的现象。最终,我国历史上大部分时期,血缘共同体并不能提供,或者说并不允许提供有效的乡村自治资源,更谈不上以这些资源抗衡皇权。

文章初步破除了农村宗族自治的形式局限,揭示农村组织的集权本质,让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的矛盾问题得以突出。

二、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抑兼并和不易兼并。是否需要抑兼并,是从先秦到明清延续数千年的争论。历史上抑兼并则国家严厉的束缚了经济发展,不抑兼并的自由放任则品官形势之家得以肆行聚敛,数千年来传统国家、传统经济就一直在繁荣到崩溃往复循环。

文章从从经济史的角度来探讨传统国家的属性和治乱原因,作者首先指出,抑兼并与否都与现代的经济思想无关,其次指出财政理由为真道义理由为假,不抑兼并导致权贵私家势力恶性膨胀,而抑兼并又导致朝廷汲取能力恶性扩张,于是朝廷轮番用药,在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交替循环中陷入管死放乱的怪圈,直至危机日重而终于崩溃。

最终,秦晖得出结论,皇帝的公权力和贵族的私权利都不在意规则公平才是问题的核心。中国之所有没有发展出近代经济,甚至历代王朝未能免于崩溃,并不是对兼并抑制的够不够问题,也不是国家有为或者无为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的自由放任太多了或者国家干预太多的问题。而是传统经济没有确立“过程的公正”。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族私权力,都不让规则公正,跟不让起点公正。于是国家“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和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这一篇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带有深厚的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气质,在篇末秦晖点明了对改革开放的看法,也即如果不确立规则的公平,过程的公正,谈论自由竞争还是国家干涉,同古代所谓的抑兼并还是不抑兼并没有实质区别,现在来看,很遗憾,很难说我们没有再次进入这个治乱怪圈。

三、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

这一篇给我的感觉就是论文的核心。突出的重心是大共同体,小共同体和个体权利,以及三个概念之间的博弈;核心论点是,作为集权国家的大共同体压制了个体联结的小共同体,从而断送了个体权利产生的可能。这里将论文进一步裁切来探讨秦晖的论证。

(一)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的早期关系演化

从先秦到科举制度的产生,即是大共同体不断走强的过程。百代都行秦政治,而秦制是法家之制。臣之所以能为君所用,是因为想要得到富贵,之所以不背叛君,是因为怕杀头。法家以行政安全至上,所以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古代官场的各种牵制之术,所谓用一人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分权制衡以确保皇权安全。于是就有了监察之监察、特务之特务:先设锦衣卫以监视百官,又设东厂监视锦衣卫,再设西厂,最后设内行厂一起监视锦衣卫和东西厂。

(二)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的近代关系演化

宗族组织在明清之际也有一个不断走强的过程。虽然表面上,专制国家一直在表彰宗法严谨的大族,但同时也充满了防备,如秦晖几次用到了朱元璋对大族表彰但又猜忌的例子。王权欣赏宗族可以加强对臣民控制的一面,同时又害怕其对大共同体的损害。

随着西方的到来,特别是西方多在东南沿海登陆,观察到中国展现出来的特质是所谓的宗族社会,实际上,宗族社会并不是中国的专有特征,民族国家的发展伴随着国家意识的上升,小共同体又成为了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而历史上一直处于压迫之源的大共同体反而逃脱了批判和反思,从而之后做了更大的恶。

(三)小共同体的潜在作用

应当指出,秦晖对小共同体的看重并不是他认为小共同体就不存在压迫,是因为他看到和讨论了另一种可能。宗族在历史上并非总是扮演着负面的角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宗族也有可能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宗族作为小共同体的核心,起到了牵制膨胀大共同体膨胀的作用,并为个人权利发展的历史进程争取时间。

秦晖举了改革开放后乡村企业在偏远地带发展起来的例子,农民企业为回避行政控制牺牲流通优势,在角落里求发展,它最能摆脱国家计划控制。而对于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控制来说,一盘散沙式的伪个人主义,有时反不如自治性小共同体更为有效。

从今天来看,历史又遗憾地走向了反面,不仅农村地区的村民组织仍然在被继续削弱,而新诞生的城市公民组织在近十年内更是被打压的不闻其声,无处不在的监控和对互联网的管控,让大共同体的国家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共同体无迹可寻,个人权利的保障遥遥无期。

总结

到目前所总结,我看出作者寄希望于儒家和宗族式的小共同体来帮助转型,让人觉得还是异想天开。秦晖乐观的表示儒家有所谓的“共同体多元化倾向而反对大共同体一体化”,对大共同体或有解构作用,实际上我们看到所谓的新儒家依然选择和大共同体合流。况且,由宗族是否真能导向公民社会也值得商榷。

我庆幸现如今没有被强迫必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没有被要求男女授受不亲,封建的糟粕终究被消灭殆尽,虽然仍然有封建遗存但已经不是主流翻不起大浪。我相信儒家和法家对于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追逐本意都是为了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幸福安康,我也相信古代的思想能够留存至今都有它的道理,我不会贸然否定它们的伟大,只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乃是每个现代人面对传统所应尽的努力。(包宇航)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