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0日读后感评论60 阅读2227字

1587——在这看似普通的的一年,悲剧揭开了序幕。

通读《万历十五年》,颠覆了历史一贯给我的刻板印象,打破那些课本中给历史人物赋予的标签化特点,所谓的忠奸善恶、智愚清浊早已不再那么重要。

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万历十五年》中一一出现,看这本书,就仿佛在亲历他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苦恼,他们的雄心,他们的无奈......

万历是一个可悲的皇帝。初看时不懂为什么一个年少时励精图治的皇帝,会在正值壮年时开始懒散怠惰,背负上使明朝覆灭的骂名。现在却越来越明白,当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开始发现自己的努力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现状时,自然会渐渐失去努力的动力。万历虽然是王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权威的象征,制度的产物。真正掌控帝国的是历时两百年发展成熟的文官集团,他们化道德为牢笼,力求将皇帝控制在四书五经的框架中。虽以孔孟圣徒自我标榜,实则大部分是虚伪论道者,以道德为工具,操纵着国家的命运,任何与文官集团利益相左的改革,注定要以失败告终。文官集团的内部又有分化,一部分人纯粹将四书五经当做升官发财的工具;一部分人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儒家的宗旨(海瑞);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官员。老乡、同窗、师徒……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将他们捆绑在一起,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慎。这种分化使得文官集团内部也斗争不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每况愈下。党争逐渐激烈,帝国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万历是看到这一点的,他就是在文官集团的教育下长大的,他没有权威和能力来使得整个文官集团对他绝对服从,他纵使可以掌控任何一个官员的生杀大权,但他没办法应对整个文官集团。为此他所采取的策略是消极应对,不上早朝,在其御宇的某些时期,六部尚书一度无法凑齐,高级官员的职位空缺严重,这无可避免使帝国陷入更深的危机。

当一个系统无法进行自我革新和修复时,形势已不可逆转,大厦将倾成为必然;而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中,则是偶然。必然催生偶然,偶然促进必然。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和唯物史观是相近的,都认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更为主要的因素。之所以说这本书写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是因为作者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明朝错过16世纪末改革机会的原因,不是官员阳奉阴违,不是皇帝昏庸无道,不是首辅无德无能,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精神,已经耗尽了生命力,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已经无法实现矛盾的调和,不但将庞大的帝国拽入了深渊,还使万历御宇之下的每一个改革者,不是身败名裂就是壮志未酬。这是历史的必然,儒家文化和其背后历时两百年成熟的文官集团,推动着冗杂而效率低下的明朝,走向毫无光明可言的道路,即使是它势若千钧的惯性,这足以碾过每一个想稍稍改变它路线的人。

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而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军事、思想的书籍,介于学术和商业的历史著作。作者取一个特别的年份,串起所有的事情,用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传记式章节,展现一幅历史的画卷,给与读者多维度的思考与启示。

《万历十五年》里描述了几个关键人物—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阴阳两面,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且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另一面却是内心对权力利益的贪婪,这种矛盾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之中。这告诉我们,要想使一个体制稳定,协调规则边界与在任者内心诉求是必不可少的课题。

在书中戚继光能抗倭成功启发我很多,这是很多将才都没能做到的事情,这都源于戚继光能认清政治局势。他明白体制是不可能因为个人而改变的,他能做的就是尽量遵守“游戏规则”,妥协一些东西以换取当权者的支持。当体制无力撼动时,我们应当做的事情就是认清形势,做自己能做的,把能做的做到极致。过刚易折,有舍才能有得。

多年来,明朝依靠儒家学说培养读书人进而形成文官阶级,用统一的价值观约束政治,统治阶级被道德宗法约束,下级通过模仿和服从士大夫阶级来取得晋升机会。缺乏灵活有效的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从皇帝到首辅都被制度操纵,人的意志被压制,组织不能高效运作,除旧革新更是难以实现。这种制度惯性令人警醒,小到个人、公司大到一个国家,必须通过制定实质的规则去运行,并且需要给予谋事者适当的空间去发挥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最终在个人的欲望和组织的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同时,要想一个组织与时俱进,就要赋予制度能可以改变制度的空间,不能将它过度神化,否者就会制度僵化形成惯性,这种惯性力量很大,个人根本无力抵抗。

可能这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历史人物的悲哀,看过这本书以后,心中止不住的回想唏嘘,这些为国家献策为民族进步而穷尽心血与努力,最终却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尘埃的人们,他们的遗憾与痛苦,挣扎与不屈,坚持与正气,良知与智慧,在这数千年的星空闪烁。中国半封建的社会把他们禁锢,如果体制本身就存在不可更改的问题,那么穷尽其力的改革又能改变多少帝国终究走向灭亡的命运?

个人之于历史,永远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但即便如此,也要坚持自己的坚持,不只是为了问心无愧,更是因为历史这条河太长,哪怕发出荧荧之光,在黑暗中照亮的,也许是千百年后无数后继者的心。我想那些带着遗憾死在信仰与坚持里的人,也会这么想。(徐天睿)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