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0日读后感评论147 阅读1891字

在思政老师的推荐下,我找到了这本书。首先,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有着强烈的好奇,猜测可能主要描写论述了中国村庄的历史文化,以小见大,从村庄看中国的特点,带着这种思考,我翻开了这本书。

阅读完才明白,这本书以作者熊培云的故乡村庄为主要发展线索,展示了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是一段起起伏伏具有各种感情色彩的历史故事。这里面有熊培云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他见证了中国农村建设的飞快发展与衰落,并以此为窗口窥见反映近代百年来的中国历史的玄机。看完之后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和沉思。

熊培云的文笔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我读到他描写乡村社会被现代化的巨轮冲击的破碎不堪时,我也想到了我的故乡,我爷爷家。我从小在我爷爷家长大,在我的小时候,那里给我了最纯粹的乡村记忆,大大的树荫,鸡鸣犬吠,街上飘来的饭香都在我的童年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现在,村子尽头的青山被石头厂开发,村庄中的房屋被拆迁盖起了栋栋居民楼。我应该为我的故乡不断地进步发展感到高兴,但同时我也为那份淳朴的自然感到惋惜。

为人心铺一条回乡的路,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一。在电影或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式田园生活,英国的古堡古镇,日本的木屋,但这些应该都和我国的乡村文化大有不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的迅速增长,城乡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一种隐性的巨大的力量,似乎正在推动着中国乡村趋于另外的一条发展道路。曾经的乡土中国,恬静淳朴,农民耕种劳作,鸡鸣犬吠的故乡记忆可能早已在很多人的心中破碎甚至鲜少犹存。另一种面貌逐渐显现出来,读书成才挤破头去都市谋生,打工的年轻人鲜少归来,村头巷尾寥落的是妇弱老幼,大片的耕地长满杂草等等。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似乎将城市和乡村对立起来,企图将所有乡村重建为城市。中国村庄何以至此地步?我想熊培云用他自己的故事书写了一部分的答案。

熊培云把历史尘埃里的边角料呈现在大众面前,在书中体现着作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书中介绍了很多小堡村的历史,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让人感到特别新奇。我们总是感觉“民国”离我们太遥远,直到现在,人们才逐渐发现那时的中国人民对发展的探索对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那时的农村还由乡绅地主把持,虽然有压迫,但也有生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烧杀抢掠”让中国的农村几乎遭遇“毁灭性”打击。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共产党许诺均分土地给农民,国民党则因为“土地”而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在内战中失利。中国人民却为这次选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很快就是农村公社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在农村公社化中,农民失去了刚得到的土地,在大跃进中,农民失去了仅有的口粮,几千万的人饿死。紧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文斗”令无数人含冤入狱,“武斗”让很多人白白牺牲。能从这些时代中活下来的中国人都非常之不易。

在书中,作者不仅在于为一个个沦陷的故乡进行抒情式祭奠,更为了寻找今天乡村面膜的历史和现实逻辑。揭示了近代村庄的一些问题,在非民主条件下,如果乡镇没有一个隐性的权利如道德,或者压力集团如宗教组织来约束村镇干部,这些官员便会将更多的钱用于修建政府大楼而不是公共设施。所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其实不只是在一个村庄,在一个国家里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这本书试图向我们传达一种观念。农村也可以成为一种不错的生活选择。城市如今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关系渐渐冷漠,思想浮躁,忙于赚钱。很多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不只是身体上,更是在精神上、心理上。那为什么不转变一下想法呢?在村庄里建个属于自己的院子,过一种更自在更悠然的绿色生活会不会更好呢?年轻人对乡村似乎总有着一种抗拒,将乡村和城市对立起来。但事实上,随着这么多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乡村小学,条条马路,流畅的网络等等,我们要做的不应该只有“逃离农村”更应该是“建设留下一种更好的乡村生活方式”。不应该让一座座本应美丽的村庄变为“空心城”。

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经历的历史,或者轰轰烈烈,或者寂静无声,都会刻画在文明的介质中。最后以书中的一句非常打动我的话结尾:“回望几十年来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能为当地学生提供一些原生态的史料,让他们就近了解一个村庄,一个小镇,一条河流,一座城市?为什么饱经沧桑的老人不把他所见证的时代与人生经历写下来留给子孙?几年间,在我不断梳理这些乡村记忆的时候,我内心总是充斥着这些声音:没有地方的历史,何来国家的历史?没有个体的记忆,何来共同的记忆?没有具体的人的命运,何来民族的命运?”(李美泽)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