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从德国纳粹死亡集中营中幸存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时不幸被抓入德国纳粹的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和摧残,亲人们也相继被迫害致死。他不仅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更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心理学理论写了这本书,开创了意义疗法,给二战中经历战争创伤的人们生存的意义及巨大的慰籍,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之一。
书的第一部分写的他在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奥斯维辛集中营号称“死亡工厂”,抓进去能活着出来的机会渺茫。从恐惧到麻木,从麻木到接受,是集中营中犯人几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人的适应能力真是强悍得可怕,这也是我们今天很多人常常忽视我们自身潜力最大的存在,他们大多依然没有放弃对求生的渴望,因此,他们要极力的展示自己的劳动力,高度的循规蹈矩,尝试搞好与“上面的人际关系”,甚至于不惜出卖同僚,活着尽管生不如死,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选择“生”,怀揣希望的“生”,然而,希望一旦破灭,人的精神与身体就如洪水决堤,顷刻之间走入绝望与死亡。在此之间,人性美好的方面尤为让人感动,其中一位“囚犯”犯了事儿被追查,所有知道真相的同僚们闭口不出卖他,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出卖就意味着扼杀了一个生命,为此,所有1000多人被罚一天禁食,对于这件事情,让作者相信即便极端情况下,人性依然可以拥有美好的一面。当进入集中营,每个囚徒无论你以前是大富大贵还是平民乞丐,统统被剥得赤条条的,真是应了中国人常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面对赤条条、滑稽不堪的自己,自问还有拥有什么吗?在书中,作者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的谈论那些让人坚强的活下去的勇气。“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很欣赏尼采的这句话。他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的死亡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弗兰克尔则不同,他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内心充满着思念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和妻子重逢,还梦想战后能够举办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他关注的不是大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
当生活又重新回归平静,弗兰克尔在回顾这段经历时惊讶地发现,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只要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就能激发出内在力量,从而改变外在的命运。这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弗兰克尔在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生命真谛和心理治疗方法,他将之命名为“意义疗法”。他认为努力发现人生的意义是人生最主要的使命和动力,意义疗法,就是为生命找到意义,让生活更有价值,也就是要通过帮助人们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点燃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用行动创造更加幸福的人生。对待生命,每个人都必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决定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
对于绝处再生的人,他建议从三个方面追寻人生的意义,即工作或做好一件事的使命、爱(爱某个人)、以及痛苦或磨难中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当痛苦不可避免时,只有那些知道自己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勇敢接受痛苦的挑战,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
最后,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是,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很多东西,但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向内求的观点,当你把快乐寄托在外界的荣誉、褒扬和评价时,你永远都不会快乐。相反,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