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献礼片,通过三个角度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工兵连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七毁七建了一座“无法炸毁”的桥,用血肉之躯创造出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孩子被战士们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之余,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志愿和自愿有区别吗?”
是啊,“志愿”和“自愿”到底有什么区别?无疑,电影里的美军飞行员希尔是“自愿”的,美军领导没有让他去为战友报仇,但他在看见战友牺牲后,自愿一次次返回恐怖的战场。但这样的“自愿”,处处都有一个“自己”,是他自己看不起那“只会用两根树枝吃饭,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的中国对手,然后发现战友居然被射中,因为不服气再去一次次复仇;是他自己违抗上级命令驾驶着不属于自己的飞机冲向蓝天,发射着“反正也射不完”的机枪子弹去射向中国对手。这样的“自愿”,心里只有一个自己;牺牲了,也是了却自己。
再来看我们国家的“志愿军”。同样是看到战友战死,张飞点燃火堆暴露炮台的那一刻,不仅仅是为关磊复仇,更是看到大部队正在通过那好不容易修复的桥,如果这时被炸,将是大部队被炸,是整个桥再次被毁,是凌晨5点钟没法过桥抵达主战场。所以这时张飞选择的,不是一己之愿,是为了整个军队的“志愿”,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志愿”,是超越个人情怀的,超越自我得失的,是没有“我”的“众人之志”。这样的“众人之志”,不仅仅是张飞一人拥有。在电影最后一幕,导演用“众人之桥”让我们幸福的这一代看见:当年每一个“志愿军”都是这“众人之志”的成就者;每一个“志愿军”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中华文明传承上千年的“志愿生无憾,声华死有闻。”
这样的“志愿”同样传承到了今天。观电影,想眼前,同样是对抗“新冠病毒”,在美国,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自愿”:自愿不带口罩;自愿集众聚会;自愿选择处理方式……可在中国,我们看见的是“志愿”:我志愿奔赴武汉;我志愿捐出口罩;我志愿支援非洲;我志愿停下所有的工作,听从安排与组织……
“志愿”,便没有了“自由”吗?不!1950年-1953年,数十万抗美援朝战士用自己的“志愿”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正是他们的“志愿”,换来了我们的“自由”。2020年,面对新冠病毒,也正是那一群群志愿奔赴前线的医疗战士,让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这个时代呼唤着普通的却有着“众人之志”的志愿者;这个时代正再次涌现着平凡的却有着“鸿鹄之志”的志愿者。而这样的“志愿者”,从来不是“神”,就是如你和我一样的,普普通通,会开玩笑,有着各种各样小毛病的平凡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让我们共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让这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刘丽娟)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