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从教书篇、育人篇、终身篇、管理篇等四个方面展开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是广大教师的必读教科书。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学理念极具前瞻性。十几年前他的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上是百度的介绍,这本书也是好评如潮,非常感谢学校和教研组把这么宝藏的书籍分享出来,不过由于时间原因,我还只看了教书篇前面的一点,以后会接着拜读的。
在教书篇开篇,魏老师分享了他教学生涯的一段经历: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他的班级,魏老师没有选择抱怨,而是找到两位学生,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优点,当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优点时,魏老师果断否定,并说出他找到的两处优点。后进生可能对批评已经免疫了,但你跟他说优点就可能能够直接破防,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乐观的脑神经,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而魏老师的做法也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教育名言: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当然,这主要体现的是魏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具备的。而关于课堂教学方面我撷(xié)取了以下几点:
一、导语设计好,学生兴致高
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魏老师是教语文的,他所举的例子也是用于语文学科的,但这种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值得所有学科老师学习的,特别是我们数学学科。
数学知识大多抽象,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只是单纯乏味地讲解,学生则木然置之,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和学都很被动。如果把一节数学课中的知识点比作珍珠,导语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精线。一个好的导语、一个好的导入情境,可以撩拨起学生沉寂的心弦,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对本节课知识的渴望,从而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探求新知,让学生充分体会思维之趣、成功之乐。
《谈数学课堂导语设计》一文中还强调数学课的导语设计要能体现出趣味性、故事性和生活性,并分别举了一个例子。体现趣味性的例子和我之前公开课上的内容差不多,是在讲方程时采用的,它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个数学游戏。你们每人心里想一个数,记住它,然后把这个数加上2再乘以2得到的积减去5,最后再减去原来想好的数。好了,现在只要你们把最终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立刻猜出那个数。”当然,只要学生中间的计算没算错,就能根据最终结果得出之前所想的数,而当老师多次准确无误地“猜”中后,学生肯定觉得不可思议。这时我们就告诉他们,学了解方程之后他们也能拥有这样的“超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渴望本节课的学习。
我在读这篇导语的时候也是感觉设计的不错,然后我想起了702班学生在面对程序框图这类题目时所暴露的问题:一是不明题意,二是直接顺着框中的步骤列式子,不打括号。我就想着如果把导语中的运算步骤换成程序框图的形式或许能够一石二鸟。
经过这次的学习,如果再讲一堂方程课,我有信心能够讲的更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更高涨!文中还有两篇导语,分别适用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圆的教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总之,导语的设计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我们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有趣的教学导语,让学生一开始就随着老师的思维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避免学生因数学课的枯燥乏味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老师“会”说话,学生才会学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话,会说的把人说得笑起来,不会说的把人说的跳起来。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艺术。
1.调整音量和音调
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但长时间一直保持大音量教学的话,不仅老师讲的累,学生也听的累。有时在大音量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音量大小适当变化,才能用较小的力气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音调则是声音的频率。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容易使人紧张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低,同样会使人觉得有气无力。有时教学语言要带有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有时教学语言要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好的音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语速研究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不管课程理念多么新颖,不管教学设计多么科学,课堂质量都要取决于教师讲课的语音水平,而语音形式基本体现于语速。为了让教师讲课少受累,让学生听课少遭罪,让教学质量少受损,研究教师教学语速十分必要。[4]
教师教学语速一般分成三种类型:慢语速(1~2字/秒)、中常语速(3~4字/秒)和快语速(5~6字/秒)。慢语速一般用于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导引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显到深入、由单向到多向的问题思考与解决;中常语速一般用于陈述性语言,叙述导语、归纳总结、强化结论,使用中常语速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取稳定、平衡、轻松之意,“常”取恒常、不乱、不变之意。快语速一般用于激励性语言,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注意力、求知欲的激发、维持和推动。
而说话速度的变化也能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语速极快或极慢都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往往要大家重视的是快说之后慢说的那部分内容。其实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地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地发言。如果每句话都用平均速度,不仅听的人容易疲倦,讲的人其实也容易感觉累。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的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从研究说话的声音做起,用吸引人的音量、音调、语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感染、教育学生。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