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拜读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特别关注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走进肖老师的课堂,心灵受到了震撼,听肖老师的语文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他像一位诗人,他的课就像一首诗,走进他的课堂,就像走进了一种唯美的境界。肖老师的一些话使我感受颇深,他说“读得要深,要钻研,教学,则是学会深入浅出。任何一种轻视,都会让你丧失教学的灵感和激情。对阅读敷衍,就是对教学敷衍。”他恭恭敬敬地像孩子一样地大声读书,文章很短,他却读得很长很长,读每个字,每个标点。找好切入点,教孩子们学语言学表达,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肖老师的课自然,轻松,简洁,有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这千锤百炼,是对语言文字字斟句酌的咂摸品味,是对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准确约估,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不偏不倚的笃定,是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的肯定,是对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是对课堂生成重要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学生主题定位坚定不移的捍卫......
肖老师把最艳丽的一朵朵语文之花悄无声息地开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从找写花的词语,从给课文插图找茬,从“奇特”和“奇丽”,到最后的“花的梦”,肖老师贴着文本和学生聊,依着文本教学生读,不紧不慢,看似浅浅地教,却是深深地悟。由人到花,由花到人,没有灌输,没有牵引,就这样人花合一了,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更是情感和生命的迁移。实在叹服肖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哲学。
联系自己的语文课堂,深感惭愧,我们也懂得关注文字本身,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但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缺少了肖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自然而然的推进到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我想这更多的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
细究肖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极易模仿,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切入似乎又是不那么可以复制和模仿的。也许我们可以学会他这堂课的教法,下堂课可能就捉襟见肘了。全因为自己对文本,对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思考、钻研还不够。肖老师的浅浅是实效,是教学中的高效与严谨。语文不浅,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不断提升,方能让学生、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收获。(郭华平)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