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国学者胡怀琛的一本不到百页的小书,因为胡氏非一流学者,所以书中所讲八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王士祯,集中篇幅多谈三点内容——渊源、特征和流变。
古代品诗,有诗话传统,从钟嵘到司空图,再到欧阳修、王国维,诗话大多以诗歌为主题,谈诗歌特质、诗人掌故等。这篇读后感,就借用诗话形式,写三五零星杂感以纪之。
1屈原
1.1初中时读毛泽东的诗,他谈到屈原,有诗“屈子当年赋离骚,手中握有杀人刀”,当时不明觉厉,很是震惊。这刀是什么刀,是投向楚国昏聩君臣的投枪,是刺痛刺醒醉人的匕首,都可以。但还需要注意,这刀可是绣金刀,因为它太精美了,上面用华丽想象和芬芳词汇雕饰。这刀的杀气很重,源于腹诽,因为性格孤僻、壮志难酬产生的无尽牢骚。
后来从汨罗江边接过金错刀的,有李商隐、孟郊、李贺等。太白《玉壶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中也偶露刀光,但太白一能借酒浇愁,二能修仙自抚,屈原的怨气在太白诗中只能算是若隐若现了。
1.2提炼出一个有待进一步证明的猜想——
大爱+牢骚=离骚(感时伤世);
小爱+牢骚=闺怨。
2陶渊明
性格决定风格,风格决定命运,中国诗歌的性格,或者豪放达观(淡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另态呈现),或者孤僻曲意。前者是陶渊明,加上哲理使其洒脱不失之肤浅。
陶渊明的性格更像一个插件,对儒家弘毅,道家超人,佛家无相等理念无差别兼容匹配。所以,以陶公滥觞,李白、白居易、山水五子(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韦应物、储光羲)、苏轼、陆游,浩浩汤汤汇成后世诗歌的河流。而另一个支脉,屈原开启,因为性格气质会显偏狭,适合逆境中自怨自艾,和主流性格文化发生分野。
3李白
3.1我看过几本写李白的传记:王瑶的《李白》,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过程很难感受李白的风采,看完大多没有什么记忆点。于今回想,大概得有李白仙风侠气之人才能书写。隋唐以来,中国诗歌这个车间,只有两条流水线,一条生产杜甫和杜甫们,另一条只生产了李白。就像该书作者评价陆游雄浑的爱国诗,如少年说大话。李白之后故作李白姿态者,都可划入此列。
3.2对于李白,最精彩的描写来自李白当时的粉丝之一——魏颢,他说太白“眸子迥然,哆如饿虎”,眼睛亮亮的,闪动如恶虎。就这八个字,李白活了。套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寥寥八字,遂关千古描“白”之口。
4杜甫
4.1我以前给学生讲解安史之乱的危害,常用我高中时候古代史教材的一句经典论述——“让唐朝由盛转衰”,看了杜甫诗歌,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在《百忧集行》中,他回忆自己的童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颇像农村的淘小子,有着用不完的劲儿。但读者很容易忽略一点,这营养过剩体现着盛唐的繁荣。“梨枣熟”、“粟米白”,开元盛世就是大吃大喝,大疯大闹。再看看诗中结尾,写到的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子呢?“痴儿未知父子礼,怒叫索饭啼东门。”饿得不知道父子礼节,就在门前哭嚎要吃饭。这孩子没有体会过他爹少时一日上树千回,“吃饱了撑的”那样的快乐。
盛唐如纸的繁荣,被安史之乱捅破了,被饥饿的杜甫说破了。
4.2看完李白,再看杜甫,有一种逛完车展挤地铁的辛酸。我有的时候在想,如果我要能穿越回去,我就去扬州找漫游于彼的李白,让他不要把三十万钱都出散给落魄公子,能否留一些给他的小迷弟杜甫当积蓄,因为后来的杜甫,真的太惨了。
5白居易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轼的盖棺定论,让我们能立刻走近白居易,又永远疏离了他。高中就背诵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一边背诵一边佩服,一个官居刑部尚书高位的人,竟然是个文学刺头、异见分子!后来也学着白居易去关注社会、批判社会,当时看完某个盛大运动会的开幕式,很多人都在为国家欢呼,我看着那巨型红地毯,却想到了白诗“地不知寒人要暖,少拿人衣作地衣”。在本书中,我看到了他给好友元稹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的诗歌观,何尝不是他的世界观: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思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奏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乐天公千古!
6苏东坡
6.1苏轼和陶渊明、李白文风有相似之处,三人都很洒脱,精通道家文化,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是由儒入道求道旨,李白由王入道求成仙,苏轼是外儒内道兼佛理。
6.2苏轼对性格孤僻,文字拗奇的诗人大概是没有什么好感,他调侃孟郊诗非常有意思: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人生这么短,还听这老虫子哭嚎,我是何苦要折磨自己的耳朵呢?
7陆游
放翁的诗歌,擅长白描民俗,也擅长在白描中陡然一工笔,进行追杀穷寇似的细节描绘。如书中推荐的一篇文章《东篱记》,前半段白描居室、外围环境,然而到了养花一处,破费大量笔墨写自己如何养花、赏花、学花,以花为书做学问。他的诗歌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
附《东篱记》:
“放翁告归三年,辟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薶五石瓮,潴泉为池,植千叶白芙蕖,又杂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臭,撷其颖以玩,朝而灌,莫而锄。凡一甲坼,一敷荣,童子皆来报唯谨。”——白描部分
“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离骚》以得其族类,本之《诗》、《尔雅》及毛氏、郭氏之传,以观其比兴,穷其训诂。又下而博取汉魏晋唐以来一篇一咏无遗者,反复研究古今体制之变革;间亦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烟雨之态度。”——细节描绘部分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