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5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2日读后感评论95 阅读1654字

这本书很有意思。

毫无疑问,书名“局外人”指的是男主。但他是怎样的局外人呢,是不通人情、对所有事情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还是站在上帝角度怜悯俯视众生的局外人?又或者其他姿态的局外人?

男主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他不爱妈妈,可是儿子不爱妈妈是错吗?我认为不是,即使在道德上也无法强硬规定亲子关系中必须附带着爱这个东西。爱不应该被规定。说句题外话,当双方在感情上付出与回报出现不平等时,我也不会责怪对方为什么没有像我那么爱他,我会选择马上离开那个人。

男主的种种行为都体现出他不是一个入世的人,在入世进取心强的人看来,男主的性格与生活态度显然是不足取的。说得好一点,是随和温顺、好说话、安分、实在;说得不好一点,是冷淡、孤僻、不通人情、浑浑噩噩……总而言之是现代社会中没有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人。我们作为大部分入世的人群中的一个,很容易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男主这个人。

但作者加缪对于男主的评价是正面的、肯定的、积极的。

我自己对于男主的感受应该处于中间状态。虽然他在妈妈的葬礼上做出让人觉得冷血的一系列举动以及他对和女友结婚这件事的态度等等会让人觉得他是冷漠自私的人,但我更偏向于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对所有事都无所谓、不在乎的人罢了,从始至终男主没有想主动伤害过任何人。

如果说他冷漠,可面对其他人的邀请他没有拒绝,甚至愿意做对方的朋友;在老人丢失陪伴了几年的小狗时,他主动提示老人应该去哪里寻得;在法庭上朋友为他作证的时候,他心怀感激之情……其实全书都有描写他内心的精神挣扎,直到最后的彻悟,所以我认为他并非真正冷漠。

我反倒很佩服他的无所谓和不在乎中有对原则的不妥协。面对生活中无足轻重的小事他是随性的、没关系的。但在小说最后男主知道自己要被处以死刑,面对神甫一次次的对信仰上帝的邀请,他都没有丝毫犹豫地拒绝忏悔、拒绝皈依宗教。此刻,我佩服他这一点,虽然可能是他性格本身附带的属性罢了,但单单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愿意坚定地承认自己是个无神论者并且在受到无数次劝诱和威胁后哪怕在最后都要面对死刑的时候,他的心没有出现丝毫松动。

冷静、坚定、还有一丝通透与彻悟。

他看透了宗教的虚妄性与神职人员的诱导伎俩。与其说他不相信宗教还不如说他从根源上认为宗教这种东西“纯属虚构”。他还认识到“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处死刑,幸免不了”。关于最后男主对于生死的醒悟也体现了人的荒诞性。“几千年来活法都是这个样子”“他这个也判了死刑的神甫,他懂吗?”

每一个人都是多面体,性格有很多不同面。对一个人的评价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男主,我更认为是天性以及环境的作用使他成长为这样一个复杂的人。

而这种性格带来的另一方面影响就是在面对法官问他有什么要说的时候,他明明心中有好多话要讲,但最后却说“没有”。我为他感到遗憾,也许他自己并不觉得什么,确实到最后他也看透了生死的荒谬性。

最后我想谈一谈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当时的司法机制。“局外人”的另一层含义应该是在为男主定罪的司法程序中完全把男主置身事外,成为了现实意义上的“局外人”。从量刑定罪的法律基本准则来看,他死于意识形态和世俗观念的荒诞。因为“无神论者”和与案件无关的行为举动被判死刑,多么可笑啊。司法人员不是公正客观的,可以说整个司法体系都被意识形态所控制,这是可悲的。我想即使男主最后回答“我有话要说”也起不到扭转结局的作用。谁会听进去一个无神论者的话呢?谁会相信一个在母亲葬礼上都没有哭的人的话呢?

一个人的勇敢无法擦亮整个社会的眼睛。

意识形态可以是安慰剂也可以是毒药。当不被人发现地投入到社会的井水里,每一个喝下去的人都是不知情的帮凶。而没有喝下去不知道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喝了就归属于大众的意识形态,甚至会站在多数人的一边为少数人群定罪。而没有喝下去,要么选择孤独地离世(远离世俗),要么像男主一样被“公正的司法程序”判罪,“公正地、服从民意地”死去。

没关系,就像男主最后彻悟的一样,千年来的生死都是一个样子,逃脱不掉轮回,我们何不尝勇敢一些,不喝那口井水,不做乌合之众。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