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20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2日读后感评论141 阅读2293字

生活就像一面神奇的魔镜,一言一行,一草一木,只要有心,皆可为鉴。然而,忙碌的生活往往就像一条永流不止的河流,挟裹着如一粒粒沙子的我们一直前行,似乎无瑕去观看周围,思考人生,只是被动前行。偶尔的一次对钱钟书的《围城》的阅读,使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文学来源于生活,而不是神秘不可测的。

类似于众多的农村孩子们,上小学,入初中,进高中,圆大学梦,循规蹈矩,在什么阶段做着什么事。背定义、记文学常识、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与朱丽叶》;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契诃夫,俄国,《套中人》……仅仅摘录了他们的一小段文章,就要记住他们是谁,在哪里,代表作,甚至他们的生平,真的好干涩呀!而他们的著作所描述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迥然不同,要想对其有所同感,真的是强人所难。感兴趣的只是其中不同的故事,并不能对其真正的理解,并触及我们的心灵,和发自内心的崇拜。一切只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去强化记忆。想要出于兴趣的拜读一本名著,上学期间,没精力,也没时间,更多的是一书难求。因为难得,所以才显得神秘,可望而不可及。名著,大文学家,一直在我们心中神圣的存在着,也曾尝试的去阅读《羊脂球》、《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可都以半途而废告终。直到完整的读完《围城》,才在自己和著名作家之家搭起了认知的桥梁。

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点,人们的生活是迥然不同的。《围城》是发生在1920年到1940年期间,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时代,展示了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全文以讽刺的口吻,以主人翁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姻和人情世故为主线,刻画了其内心的彷徨与空虚。这部小说的经典名句是:“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逃出去”。人生,婚姻,一切都似围城,冲进去了,就会被种种烦恼所包围。

针对主人公方鸿渐,我的看法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方家的家境不算太好,然而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也愿意倾其所有,以牺牲两个弟弟的前途为代价,培养他一人,这是典型的穷家富养的模式。无论是资质聪慧,还是功夫深厚,终究不负所望。因为没有目标和方向,在大学期间,转了三次系,由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文系。如果说因为年少无知而找不到目标,有情可原的话,大学毕业,应该是成年人了吧,可仍然做着没有头脑的事情。学中文的去欧洲留学,本身就是一件滑稽的事情,出国留学更是超越了方家的承受能力范围,幸运的是:得到了点金银行周经理的资助。如果说刚开始周家有些私心的话,那么在自家女儿死后,仍然对其关心,那就难能可贵了。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唤起他的责任心,仍然心安理得的接受着,享受着。四年留学期间,竟然换了三个大学,随便的听听课,生活懒散。最终混得无法毕业,只能买一个假文凭的下场。这也许是深受其父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导有关吧,可终究与其懒惰分不开的。这种依靠别人来满足自己的不合理想法,方鸿渐何德何能,可以坦然的接受?

我们可以作一个假想:倘若未婚妻的死,能够唤醒他的那点良知,幡然醒悟,一切还是有转机的。周先生的赞助前提是未来女婿的身份,也是人家赋予他的希望。如今没有了女儿,仍然对其关心,也许还是对其存有一份幻想,把他作为未来的依靠。因而在其归来时,对其表示热烈的欢迎。尽管其最初的表现差强人意,在方鸿渐不学无术,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仍然提供给他点金银行的工作。然而他再一次的让人失望了:整天混日子,挂个闲职,拿着薪水,既没有沉下心在银行学习业务,改变现状,也没有自己积极的努力寻找工作,只是选择了随遇而安。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恰当的演讲,令其颜面扫地;得罪了周太太,失去了体面的工作;即使后来在三闾大学教书,也被无情的解雇。一切的不如意,使其感觉如陷入了一堵又一堵的围墙之中,无一自救。这时的方鸿渐真的如无头苍蝇一样,彻底迷茫了。真的是有其因必有其果呀!我们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其实,在当今世界穷家富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寒门再难出贵子,穷家富养败家子。富家的孩子富在吃饭,穿衣方面,而在教育方面却是好不含糊的:家长们会给孩子们创造优质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他们注重孩子们的成绩,是因为知识是当今社会发展必备的武器;他们不会把闻鸡起舞,挑灯夜读视为吃苦;有缺陷的学科,他们自然有条件请家教进行弥补,占用课余时间,一天八个小时的努力学习不是吃苦,而是难得的竞争机会。除了学习,更注重孩子们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接人待物懂礼貌,提升孩子们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让他们懂得怎样吃苦,自立,自强。成为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富人家的穷二代。

相反的,穷人家的家长们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用来弥补自己生活上不足:家庭不富裕,就会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他们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溺爱孩子;满足孩子们不合理的奢侈的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非名牌不要。学习上呢?不知道家长们哪里来的勇气,能理直气壮的指责老师:你能保证孩子们都能成才吗?自古以来,就有人坐轿子,有人拉车子。多正常的事情呀!只要孩子高兴就行。于是,孩子们高兴了,老师们犯愁了,真的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呀!父母的溺爱,如一味“毒药”。教育出一代代的败家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甚至是白眼狼和啃老族。记得一个囚犯在临刑前,咬掉妈妈的耳朵说:既然你不能给我永远的安逸,为何要在小时候对我娇生惯养?

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不必和罗马的人相比。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会离罗马越来越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只会光顾有准备的人。(袁雪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