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小说精选集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3日读后感评论270 阅读1718字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这本书是去年冬加进购物车的,当时一起下单的还有第一、二届茅盾文学奖系列作品。年初疫情,在家赋闲,从古华的《芙蓉镇》读起,逐渐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等,后来开始上班,阅读量锐减,没有大块时间了。前几天晚上,从今年的计划书单中一扒拉,随手拿出《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这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前两篇是闻名遐迩的《取经》和《花市》,有时代深深的烙印,更有梦庄鲜活的人物和方言。每一篇小说都不长,七八页三五千字,但每一篇故事都是浓缩的精华,读来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大山的语言风格活泼幽默,笔下人物活灵活现。他写《莲池老人》,一个月只挣四元钱(八十年代),日常讷言却对庙里物品门清的老人。熟识后,大山劝老人买台电视机,免得一个人寂寞。老人不买的理由表面是钱不够觉得太贵,实则是一种看穿世事的佛系:电视那就是玩具,钱凑手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一年正月初三,大山上坟,突然看见一棵小树下多了一个新坟头,坟头板砖上写着“杨莲池之墓”。大山吃惊之余,忙从送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烧给老人。

下午,大山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去老人住过的院落看看,结果一进门大吃一惊,莲池老人正和一帮头发花白的老头讲养生,念歌谣。大山傻了似地说:你不是死了吗?我在你坟上已经烧过纸了。老人哈哈大笑:哎呀,让你破费了!原来,莲池老人到城外拾柴火,看中那块地,觉得不错,就自个儿先堆了一个坟头,围观的老头们听后纷纷打趣,你这是抢占宅基地!读到这里,我不禁捧腹大笑。大山的语言功夫,出神入化,于无形处见功底。

大山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对神态把握精准入微,描写恰如其分。《卖小吃的》中,写了南大街煎糖糕的王小眼。王小眼身材奇矮精瘦,吆喝起来又泼又野,底气十足。“煎糖糕”三个字,像用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母在嘴里打好几个滚,嗓音尖锐的像汽笛:“煎——糖——糕——!”一声吆喝,至少持续半分钟,尾音拖得老长老长。

尤其是把王小眼吆喝时的神态刻画的入木三分:“闭着眼睛,攥着拳头,脸朝南,在曲折、漫长的行腔过程中,脑袋雷达似的向西、向北转动着,吆喝完了,脸就朝东了,声音覆盖全城。”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放下书本站起来模仿了一遍。

更有意思的是最后那句压轴话:“那年县城刚刚解放,空中时有轰炸机飞过,王小眼一吆喝,街长就急了:别吆喝啦!——怕他招来敌机。”

文字是一个人内心的映照,文品即人品。大山一生淡泊明志,喜好读书。在《书橱》一文中,他借冯老师之口写到:“财帛是身外之物,唯有把书读在肚子里,终生受用不尽,大则用以济世,小则可以修身。”他在《傅老师》中塑造了一个爱习字的老师形象,理发馆老潘酒兴所至随口问傅老师要对联,后来老潘早忘了这回事,年底傅老师写好对联亲自送上门说:“你是喝着酒说的,我可是喝着水应的呀。”

大山的小说语言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倍感亲切。有些话,小时候在老家也是这么说。但现在每次写出来,就变成了书面语。其实不是说书面语不好,但念出来总少了家乡味儿。比如他在《童言》中写“乔老二住在小街的尽东头”这句话,“小街”和“尽”,一词一字,立刻勾起你无限的怀念,曲折狭窄的小巷在我脑海中思绪万千。

铁凝在代序中写:“大山两只狭长的眼睛里有时会出现超常的光亮,这便是人们形容的犀利吧。”我始终觉得,眼里有光的人,心底一定升腾着一团火。

小说中的梦庄,是大山1964年下乡锻炼的地方,也是现在的正定县西慈亭村,我爱人的老家。这二十年间,经常回村,也算半拉梦庄人。

这些年,我看着梦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小村的道路两旁,杨树高大挺拔,盛夏开满五颜六色的格桑花。村牌门楼飞檐翘角,气势如虹。村里坑洼的土路修成了柏油路,处处青砖白墙红房,家家门前柿枣飘香。一代又一代人延续着梦庄淳朴的民风,勤劳安然。

大山当年住过的院子就坐落在村中心的大街旁,靠街的围墙上有大山的肖像以及院内缩影。东厢房南侧墙上,白灰黑字,是小说《花市》内容片段。胡同南墙上,绘了一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春耕图:农人扶犁播种,孩童线引纸鸢。大山旧居黑色的木门虚掩着,我曾特意走进小院看过,四周清洁整齐,一切物品保持当年的摆设和样子,也曾有省市文联的人来参观。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