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说文学教育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3日读后感评论59 阅读1801字

刚进入大学时,我很惊讶中文系的课程和中小学的语文课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巨大差异性,并为此一直感到困惑:我应该如何去教我的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寻求平衡?近日有幸拜读了陈平原先生的《六说文学教育》这本小书,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及人文情怀的视角论说大学、中小学文学教育之现状,反思教育之责,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引人深思。

本书共包含六篇文章,围绕“文学教育”展开。第一篇《校园里的诗性——以北京大学为中心》,提到“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育,其工作目标主要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养成热爱文学的风气,以及欣赏文学的能力”。我深以为然!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多少学生的主要生活经历是书桌前埋头苦读,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犹如无土之木,何谈创作?大学期间,培养兴趣和欣赏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篇《文学史的故事》和第三篇《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探讨大学教材和课堂的讲授对象应该是文学史还是经典作品?作为体验过以上两种不同课堂的人,这个问题我是可以说一说的。以作品为主的课程重在解读作品本身,由作品去了解人、了解时代变迁。以文学史讲授为主的课堂重在梳理文学发展脉络,建构“文学骨架”,但缺少作品的填充,未免太过无趣。学生虽增加了不少文学常识,也仅限于知道,无法对知识点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且是短时记忆。简而言之,两种课堂的不同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经历“上下求索”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效果上,以作品讲解为主更受欢迎。这也验证了陈平原先生所说的“文学教育的关键,在于读本,而不在于教科书,在于培养阅读、阐发、品鉴的能力。”

但这又不得不涉及一个问题:读本的积累主要应该在中小学阶段还是大学呢?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在大学前完成,为文学史的学习储备资源。事实呢,进入大学前每一位学生都要经历竞争激烈的高考,多方兼顾,题海遨游,这极大地压缩了他们的自由阅读时间,限制了阅读范围,读本积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教育讲究循序渐进,中小学与大学的文学教育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方向间接影响了大学文学教育的成果。如何理清两个阶段文学教育的关系与任务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多民族文学的阅读和阐释》专门谈了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和影响,这在大学文学教育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但在中小学阶段很少涉及。

第五篇《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和第六篇《语文教学的魅力和陷阱》主讲中小学文学教育,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一、为人师者需有些情怀。教书是良心活。作为老师,你可以选择“彼此放过,相安无事”的相处模式,也可以选择“真心付出,负责到底”。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对学生人格养成特别重要,认真的老师可以塑造人的一生。二、注重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协调好兴趣与分数的关系。中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无用书”,深入思考,自由表达。到了初三、高三的考试冲刺阶段,则要以学习得分技巧和答题模式为主。不同阶段任务不同,但一定是兴趣为先,分数为后;积累在前,冲刺在后。三、语文教学要兼具求知和审美。今人读书如投资,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显然不适用于语文学习,语文水平是长期学习的结果,无法即时反馈,但从中获得的文学修养、人生观、思维训练、思想情感、文化趣味等等却影响人的一生。因此,语文教学应目光长远,重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发现的眼光”,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这就如“源头活水”般,为人一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语文不等于文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在当下教育体制下需要以分数来检验成果,这就使其包含一定的功利性。文学作为一门学问,重在自身知识、技能、精神的获得和满足,不急于配合当下的现实要求,更多是自我的检验。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教师不得不做好一个平衡,但培养孩子的兴趣与审美则是受益一生的事。

陈平原先生反思文学教育的不足,发现问题症结,而如何解决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去实践感悟,去思考创造,在大方向引领下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就如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所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王方)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