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看完《夺冠》之后,看了一些负面评论,因为某些机会在下架影院前二刷一下,发现果然是有新的感觉。难怪有些人喜欢反复去看一部佳作,因为在不断接受不同的认知后不断去细品电影里的细节,总是能超脱出情感的影响因子,在理性的思考中锤炼自己的见解。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刷党,因为我看电影不是为了去分析,而是为了享受。我喜欢电影里不断绽放的情感,因为那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觉得值回票价的地方,也是一个被社会打磨得无尽理性时补充感性的机会。二刷对我来说已是极限,或者说我的二刷与多数人不同——我一定已经看过了太多的评论和见解,才可能有那么一丝兴趣去二刷一部电影。
《夺冠》作为一部佳作是无人质疑的,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里面导演的意图。陈可辛导演大家都清楚,老阴谋人了,似乎他的每部电影都能被人从中挖出一些“表扬实抑”的东西,在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否定这部影片的人观点主要集中在“表面上在鼓吹女排精神,实际上在否定集体主义的落后性”,并以此产生多种衍生评论。可以说,这个观点实在是很大胆了,而这种看似很独到的见解也一度带歪了某瓣和某乎的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我二刷《夺冠》,发现这种评论的证据确实都在电影中可以看见,一些论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种评论实际上在玩一个逻辑陷阱,它认为,女排精神和集体主义是等同的。但我相信,现在的学生们,或者是有习惯随手度娘一下的人,都会知道女排精神内涵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完整来说,就是“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除了“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似乎能勉强沾点边,似乎其他八个大字就一点没有关系了。所以,如此巧换因果的论断竟然还有很多人去追随,我觉得也没有去纠正的必要,毕竟精神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根据人心的不同而感受不同的。
我二刷的主要关注点倒不是这个,而是陈忠和与郎平的一番谈话:“现在谁还需要女排精神?现在谁还会在大街小巷里乱蹦乱跳?”让我不禁沉默。这部电影最老套但也渲染最好的就是对比:新老女排状态的对比、新旧时代对女排关注的对比……从20世纪80年代袁伟民创造的5连冠辉煌,到2003年陈忠和率领“黄金一代”再夺冠军,再到2019年郎平率领的新时代中国女排卫冕冠军,正如郎平所说的,“时代变了”。女排的训练在改变,世界排球的进程在改变,而人们对排球,或者说是对女排的关注行为也变了。
1980年,电视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那时候的中国仍然较为落后,人们的庆祝方式和关注方式都显得那么纯朴而真挚。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法律法规的完善,庆祝的方式在逐渐变化,关注的渠道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关注中国女排,也自然有越来越多的“成功论”。人们期待女排的腾飞,因为郎平时代的女排太强了,太震撼了,人们期待在新的时代,中国女排能有更好的表现,但实际上并不够令人满意。中国女排变了吗?变了。变了训练方式,变了组织规模。中国女排变了吗?没变,因为她们一直在拼搏,一直在苦练。夺冠非一日可期,只有千年锤百炼才能争取那三分天命,每个女排姑娘都知道这个道理,都会在新老交替时将前辈的荣耀、遗憾和汗水继承下来,顶着社会的“成功论”压力,一步一步寻求突破和改变,一步一步在世界赛场上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
人们从来没有忘记女排精神,女排姑娘们从来没有忘记女排精神,大家都知道女排精神意味着什么,都期盼女排精神在新的时代能继续绽放光芒。相信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女排依旧,精神仍存。(逍遥)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