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很多文学大师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就很难再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加西亚马尔克斯打破了这个定律。在《百年孤独》后,他又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被称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
和《百年孤独》不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几乎没有读书门槛的,不会晦涩艰难也不会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和背景阅历,尽管在叙述上主线和支线交叉进行,但更像是马尔克斯在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来给我们平铺直叙一个两个爱情故事。此书以欧洲的霍乱(疫症)为背景,与前些日子因新冠疫情隔离在家时的背景有些相似,也正是有了大片的空档时间,因此可以接连几天内一口气读完这本巨著。
也许是看多了童话中王子和公主注定结尾幸福美满的爱情和歌颂爱情的诸多小说中刻画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所以在读这本爱情著作上屡屡让我觉得难以适应,但在合上书本以后脑海中冒出的也不过是一句“这就是人啊,这就是男人啊,这就是女人啊”,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被誉为爱情大全,因为不论哪种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模式,几乎都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一定的影子,越有经历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代入感也越强,也就越发能理解书中的每个人的选择,探寻到爱情的真相。
爱情不是一时一地的偶然,是贯穿于人生始终的。
在故事开头,乌尔比诺医生的好友阿莫尔自杀了,自杀的原因是他认为衰老是不体面的状态,应该及时制止。这个看似和主线无关的故事引出了在爱情主题中引入了生命的时间维度。
爱情在豆蔻年华的人看来,是山盟海誓花前月下轰轰烈烈,在中年人看来,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安稳度日。哪怕是同一个人,但因为在不同的阶段,对爱情的感悟和认识也已经完全不同。马尔克斯在这本书中根本不是为了表达爱情的忠贞和浪漫,而是把爱情放在人的一生中,让爱情在时间的流逝中,既展现了爱情的不同模样,也展现了生命的变幻无常。
十八岁的阿里萨情感蓬勃,无法抑制对于爱情的冲动和需要,做出太多让人无法理解的狂热举动,夜半拉小提琴,疯狂写情书,辗转难眠,为了了解费尔明娜身上的香味,偷食栀子花,甚至品尝香水。他像极了追求梦中情人的小伙子,似乎爱情是他生命中唯一存在的事情,他燃烧自己发出的每一点光热都是为了心中的爱人。
中年时期的阿里萨因为费尔明娜的嫁人陷入了人格分裂的痛苦,一方面对那段纯真干净的感情无法自拔,另一方面极力的寻欢作乐滥情纵欲,宣泄苦闷以及找寻新的爱情的冲动。同时期的费尔明娜在步入婚姻生活后因为肥皂的摆放位置与乌尔比诺冷战,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令她崩溃,乌尔比诺告诉她:爱情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固。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中年夫妇的爱情也是如此,一地鸡毛中年轻时期对于爱情的幻想和期待都被磨成了遥远的回忆。伟大的文学作品非常有魅力的一点就在于,它可以穿越时空,与我们的当下共鸣。
老年的阿里萨在等待一辈子后失去了他的头发和牙齿,跛着腿,后背像被磨了皮的驴子,尽管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优雅,但老是遮盖不住的。乌尔比诺医生也开始变得反复无常,最后在近似于闹剧的过程中去世。费尔明娜说自己身上开始散发出老人的酸味,说自己是一个除了死亡已经不再渴望其他任何一种幸福的女人。这也印证了曾经看到的一段话“随着老年时期的到来或是机体的早衰,会有明显的性欲成分的爱情可能转变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感情本身也变为在回忆和互相怜惜基础上的精神依恋和纯洁的友谊。”
这是这本书和其他爱情故事不一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爱情没有那么特殊,它不可能一直浪漫,它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现它不过如此;但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爱情有其坚韧的地方,任岁月冲刷,依然闪闪发光。
马尔克斯是在谈感情,但更多的是在展示人生,爱情是不可或缺的,但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爱情又不可能被一种模式解释清楚,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爱情形态,世态万千,林林总总,因此大可不必因为爱情形态的转变而感动失望或者恐慌,而是要相信,不论是不是自己认可的爱情形态,它总是存在于生命中,从一而终。
毕竟,爱情流转的背后,其实是我们生命状态的本身。(冯琬婷)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