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史诗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3日读后感评论864 阅读1841字

对疫苗,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从大多数人手臂上留下的那个印记,到每个宝宝出生即需注射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开始,我们都知道,那些被注入体内的少量药剂,将为此后我们的一生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对某些病毒和传染病进行拦截,从而保护我们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生命健康。

在知名病毒学专家让-佛朗索瓦·萨吕佐的经典著作《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一书中,了解到了人类至今的疫苗科学史。从而知晓,人类与病毒的每一次“交锋”,都不是一个称得上容易的过程。疫苗的发明,更是有着极尽曲折的诞生历程及传奇历史,加之诸多前赴后继的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努力。

其实我是本着投资的心态去了解疫苗行业,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但是当深入了解行业之后,才感受到医学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价值。

翻开《疫苗的史诗》这本书,可能很多人会诧异,疫苗、病毒这些似乎每个人耳熟能详的词,其诞生历史并不久远。因为一直到19世纪末,微生物们才被分为两大“阵营”:细菌和病毒。(相信直至今日,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说出这两者的差别。)而在细菌、病毒被区分和了解之后,其克敌——疫苗才有了被研发的基础。直到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仅仅90年前,只有两种抗病毒疫苗可供使用:天花疫苗和狂犬疫苗。而一直到1980年底,疫苗研发还是药学的边缘行业。此后,得益于人们逐渐厘清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疫苗产业才最终兴起。

在关乎人类健康的疫苗研究领域,虽然其发展不足200年,但科学家们已将上述科学发展的跌宕起伏、倒退中前行演绎得淋漓尽致。书中,作者选取六种影响甚巨的病毒疫苗,从不同侧面为读者展示了疫苗的发展历程。

书中展示了狂犬疫苗研发中科学家的竞争、黄热病疫苗研发的精诚合作、流感病毒对疫苗研发的不断挑衅、用口服疫苗根除脊灰病毒的荆棘满布、乙肝疫苗研究的大胆实验,以及全球关注的艾滋病疫苗的难产与曙光。最后,还就与疫苗研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进行了记录,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可以说,书中提及的疫苗均是几代科学家持续努力的结果,在失败中修改方案,数次反复才得到今天疫苗成就。

让-佛朗索瓦·萨吕佐是法国知名病毒学专家,作为世卫组织顾问,负责向新兴国家传播疫苗研发技术。在讲述疫苗的科学史时,科学家的严谨毋庸置疑,但其讲述方式是生动而扣人心弦的,他用一个个人物、事件相串联,展示疫苗发展历程上的每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如在谈到很久以前,人类就有了保护自己免受传染病侵害的想法时,他写道:11世纪时,中国人就会从天花感染者身上提取结痂组织,在常温条件下贮存一个月,在研碎并与植物混合后,用鼻子吸入所得粉末。其目的是以毒攻毒,使自己轻度感染,以期能够对令人生畏的天花免疫。这种法子俗称“种痘”,有人怀疑它比较危险。然而,种痘还是获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在18世纪还被引入欧洲。

在谈疫苗之前,他帮助我们了解疫苗之父——爱德华·詹纳。詹纳发明了疫苗接种,并将之命名为“疫苗(Vaccine)”。詹纳带领由孩子们组成的疫苗探险队,辗转多个国家,由此拉开了人类与天花的正面对决,这一举措堪称疫苗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而1977年,世卫组织宣告天花根除。詹纳和这支疫苗探险队也被永久铭刻于医学史之上。

回顾疫苗发展的科学史,无疑验证着: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重大的作用,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但作者在本书的结语中,也忧心忡忡地提醒:我们的疫苗研发之路依然漫长,因为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而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如若人类在防御行动中有丝毫懈怠,放下疫苗这一盾牌,必然会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而现代化交通方式更是让病毒的传播有机可乘,全世界都应该对免疫接种的战斗常备不懈……

现在,因疫情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当下,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和思考。作者专业的知识背景,让我了解了疫苗的制备流程以及众多专业知识,我就不一一写在文中了,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认真读一读。

现在海内外有众多医药公司参与在新冠疫苗的制备竞赛中,人们对疫苗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可喜的是辉瑞和Moderna的新技术mRNA疫苗达到了超过90%的免疫效果,同时让人兴奋的是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的疫苗承诺以最低价格销售给世界各地,让非发达国家的人们也能接种。希望中国的疫苗公司在这次新冠危机中把握机会,能有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为更多人造福。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