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所著,该书的第一版成书于1985年,正是美国电视时代开启的时候。电视的出现,在丰富人们日常娱乐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等等,任何公共领域的内容,都开始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人们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日渐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都沦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今日读到这本书,已经是2020年,你会发现,娱乐的方式发生了更加多样地变化,书中的“电视”替换成“电脑”、“微信”等竟然也同样适用。娱乐,正在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渐渐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本书在开篇部分,便表明了阐释所有问题的基调——“媒介即隐喻”,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之后,作者讲述了在印刷机这个媒介出现后,改变了我们口头表达思想的方式,整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也因为主流媒介的转变而发生着巨大变化。印刷制品所表现的内容,更具有连贯性,要读懂它意思需要联系上下文,需要逻辑思维,文字与段落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更能引导大家进行理性思考。但在电视机出现以后,这种逻辑思维的方式被打破了,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更多的以图像的方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力求画面的美感和对人们神经的刺激,人们不需要思考,也来不及思考电视机所传达的内容,电视是一项纯娱乐性质的媒介,它所传达的信息多是支离破碎的,长期这些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人们的思考能力便慢慢随着电视机、电脑的普及逐步退化。
“娱乐至死”并不是“娱乐致死”,娱乐没有错,错的是正在被娱乐操纵的我们。作者不反对娱乐,娱乐对大众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让作者担忧的是,当所有领域的东西都开始娱乐化以后,被娱乐支配的大众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用波兹曼的话说,“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同,而在于所有的内容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沉迷电视、沉迷网络、沉迷娱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停止了思考,还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我们通过电视能看到很多的信息,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美国发生枪击案、亚马逊森林失火……这些信息,我们只要打开电视,都能获取到。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零碎的信息,他们不具有逻辑性,看电视的人不会因此想到是什么引发了北极熊的生存危机以及怎样治理全球变暖,允许个人拥有枪支是国家管理的不到位还是个人自由的需求?他们只会把这当作新闻,看过了就忘记了。因为第二天,又会有其它的新闻来充斥你的娱乐生活。我们可能确实知道很多,但我们真正能做的很少。
“娱乐至死”正是作者发出的警告,他警告我们,有些严肃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它就应该放在一个权威的平台上,被正视、被严肃的讨论,并被真正有效地解决。而作为大众的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应该因为过度沉迷娱乐而退化。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沉下心来看书时,看完以后会有满足感,而刷朋友圈和公众号,刷完以后只会感到空虚。因为逻辑才是记忆的连接线,碎片化的知识只会使我们更加百无聊赖。沉迷于电视、电脑、微信、微博所传播出来的碎片化信息,伤害最大的是逻辑。
在娱乐至死的当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自主学习,都应当认真反思这个问题,不论是个体还是民族国家,一刻都不能放弃思考的能力。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人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政治问题等等都应当保持其严肃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宜以娱乐性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不是“老古板”,这才是正道。成体系的知识、严密的逻辑、坚定的立场、缜密的观察力、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才应当成为主流,也正是这些支撑起了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娱乐,从始至终,只能是陪衬。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