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3日读后感评论57 阅读1812字

这个寒假,与书为伴,和书对话,书中的文字涤荡着内心的聒噪,只留下充实与美好。其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教师人文读本》。

这本书的封面主要由蓝白两色构成,封面上赫然的几句话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教育需要人文,学生需要人文,教师更需要人文。教师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精神不只反映着个体的社会品质,更是时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呼唤。因此,人文应成为教师的基本存在状态。

这是一本经由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书,既讲孔孟之道也讲程朱理学又说五四运动。这是一本感性和理性并重的书,既有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客观分析,也有谈教师理想、人生信条等有温度的文字,比如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史铁生《拷问我的灵魂》,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书,深奥的国学经典文化还等我们慢慢参透,国内外教育发展理念相互交织。谈古论今,追本溯源,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

什么是教育?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老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还记得在大四那一年,听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在于唤醒。是的,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唤醒。这本书里提到很多教育,有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

其中,我对苏格拉底式教育颇为认同。苏格拉底主张“催产式”教育原则,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没有屈从依赖关系。

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是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基本事实。苏格拉底主张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互帮互助,共同促进,从而增强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师生之间就是从对话中寻求真理,我们在课堂上对话,在课间对话,在语言中对话,在文字中对话,每一次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每一次对文字的细细斟酌,都在见证着我们“对话”的细节。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认真细致地分析学生的“生成”,并能及时给予指导,这是对话。比如,上周我们在学丰子恺《手指》,这篇课文很经典,是写作教学的好素材。所以在教小练笔时我有意放慢脚步,等到学生动笔练习时,我就深入其中,发现哪个细节不到位,及时提出,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比如有位同学后来修改好的小练笔比较完美,她是这样写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看见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她像两颗黑宝石,嵌在脸上,居于鼻子上方的左右两边,呈对称。睫毛作陪衬,显得她格外美丽。她能看见秀丽的风景,她能看见雄伟的建筑,她能看见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我们失去了她会怎样?如果没有她,我们的世界只是一片黑暗。眼睛,眼睛,我们离不开你!

这就是对话带来的效果。还有位同学,我之前一直觉得她的文字比较寡淡,但是她写得很出彩,因为是在课堂上写成的,所以我也开始重新“认识”她。于是,我用一种“肯定”开启了彼此的“对话”。我对她说:“这次小练笔写得真不错,看来我之前小看你了哦。”她微微笑,继续拿起笔修改、完善......于对话中,我们反思自己,我们点亮学生。

最近在批作业时,我对一位学生的作业写上“真棒”两个字,虽然只是简简单单两个字,但是听到学生拿到本子后一直在开心地炫耀着:“我有【真棒】。”我又体会到了“对话”的意义。有些话我们没有在口中说出来,原本以为简单到可以省略,但可以让他们在笔尖流淌,到达学生内心。

学习苏格拉底精神,学的不仅仅是“对话”,更是对真理的执着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中讲到“越是有沉重的考试压力,越是有现实的功利思想作祟,越是要学苏格拉底。”大多数时候,我们忙着上课,忙着批作业,清作业......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利用教学来做教育的初心,如果说,课堂上能暂时抛开外界的压力和束缚,去真实地走进一篇课文,一位作者的内心,老师和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此深入探讨,那是一种幸福。

学习苏格拉底精神,还要学会用反讽揭示真理。课堂上,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姿态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也养成乐观自信而富于探索的精神。利用好学生的“生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寻求最佳。比如引导他们怎么表达既准确又简单明了,比如引导他们在写作时思考如何用词更准确等等。教育即生成,人的生成靠日积月累,我们都得脚踏实地,放慢脚步。

正因为我们不是苏格拉底,才更要学习苏格拉底。这是一本让教师直面自我的人文读本,但它渗透的不仅是人文精神,还有历史、伦理、哲学......阅读《教师人文读本》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教育,践行人文主义。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