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曾说:“语文是农业,用太多化肥不好。”“本色的语言就像农民种地,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确,黄老师在质朴平易的表达中包含着大智慧、大学问。在讲授《猫》这一课中,黄老师语言平和质朴,娓娓道来,无浮华夸张之词却又自带真情实感。从始至终都是一种亲切之感,带着学生去慢慢品味文本,于平实质朴的语言中引领学生进行了人生的思考。
黄老师从生活化场景入手,指引学生逐步深入教学情境,以主人公式的自我体验助学生把握小说学习的精髓。整个教学环节紧凑,不漏斧凿之痕却充满艺术的气息。听黄老师的课就像是在感受生活,而又于无形之中受到了生活的启迪。
浅谈个人的观课之感:
一、于生活场景,自然带入,小步轻盈,趣味盎然。
黄老师的开场白很有趣味。以三只猫分别叫什么名字提问,按照先后到家的顺序,学生说了大猫、二猫、并引导出三猫(幺猫、小猫),其实黄老师的指引很妙,正如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在家庭中按照年龄排行的老大、老二、老幺一般,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接着请学生分别从色彩、外形、性格为三只猫取名字,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的第一层次,查找关键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在此环节中,学生答出二猫可取名“黄皮皮”,教师顺势做变式指导,将“黄皮皮”变化语序为“皮皮黄”,更显二猫的顽皮可爱,让学生了解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为“三猫”取名“小可怜”时,注意了“小”字的感情色彩的指导。如此细致入微的指引,正是教师在教学生成中的灵光一现,而我们很多教师缺乏这一点。于课堂之内受教,于生活中实践,黄老师指导学生可为自己家的宠物依照特点取个好名,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语文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注重过程,自然衔接,化零为整,由感性到理性。
黄老师指出,阅读小说这种文体,特别要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能够从性格特点的角度,从故事的角度,读出小说中故事之间的关系。猫与猫之间的关系,猫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这篇文章中的主线。黄老师巧妙设问,首先,引导学生理清猫之间的关系:(一)按时间先后出现,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故事;(二)通过大猫的活泼,衬托出二猫更活泼的特点;(三)大猫、二猫的活泼与三猫的忧郁形成对比,因而,突出三猫的不受喜爱。对比之下有深刻的因果关系,其实也是后文悲剧的一个伏笔。其次,引导学生理清人物与猫之间的关系。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黄老师将文中人物全部列出,然后抛出谁最重要这一话题,指导学生自己深入文本中去探寻,在寻找关键词、句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能明细“我”才是决定猫命运的人。由“我的”情感态度“难过”一词,引出文中人物与几只猫感情的关联,从而使学生注意到文中三个段落之间的照应关系,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线索,明细“我”在文中的关键作用。在结论之处,黄老师将问题进一步深化,进入到深层理解之中。整个过程,循序渐进,衔接自然,看似自然的流程,正是匠心所在。黄老师注重带引学生研读,正如徐杰老师所说:文本研读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论”。把零散的、感性的研读体验,上升到整合的、理性的研读结论。
三、巧设活动,引导共情,开放思维,多方思考。
写小说写动物也都是为了写人,如何让学生领会这其中的现实意义,只有让学生读进去,才能使其感于外。三只猫个性不一,命运不同,黄老师匠心独运,设计三个活动,十分有意趣。(一)在以现实生活中,谈谈你是文中的哪只猫。带引学生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情感。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能在人物中找到个人的影子,学生有感而发,自然能加深认知,并对猫产生共情;(二)选择一只猫,以它的口气跟主人说话。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选择语言表达,进行语文实践。(三)教师模仿二猫口吻,转化视角,表达深层含义:过度的宠溺也会造成悲剧,由猫及人,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反省自我。黄老师设计的活动,始终以开放的视角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三只猫都可挖掘出有价值的情感。此时,不禁想到,自己平时在上课时,给学生的框太多了,在备这篇课文时,我是以第三只猫的视角来展开心理活动,而忽略了前两只猫也有研读的价值。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高度,所以,新教师的文本解读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课程资源,物尽其用,细节之处,皆是宝藏。
黄老师在最后,指出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插图,请学生猜猜插图中是哪一只猫。
并指导学生根据眼神、神态来猜测。学生异口同声指出是三猫,因为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多会认为三猫对作者的影响最深,因而,插图会是最可怜的,最让作者难过的三猫,而黄老师反其道而行之,指出文中插图是哪一只都可,却不会是三猫。最后总结:因为人们喜欢的都是活泼可爱的猫,而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大猫,也不是二猫,而是三猫、四猫、五猫六猫。人人都喜欢白天鹅,而大多数人都是丑小鸭。这个结尾不仅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也留给了我们教师一些思考:文章编者的意图我们也务必要重视。凡所入文的材料,即使是一幅小小的插画,也可以是一块发光的金子。我们要学会识金,学会把它运用到文章的解读当中去。
我们身为教师需要有农民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耕耘,精心选好自己的种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和表达欲望。(邓晓琴)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