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心灵的诗篇汇聚成悦耳的音符,当岁月的脚步迈向崭新的征程,我们相会在这里,以书相约、以书相知、以书相识。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品鉴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共同感受家的温暖。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三人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不管暴风骤雨,他们都能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就是他们避风的港湾。尤其是自从钱钟书先生逝世后,虽阴阳两隔,真情却从未被阻断,杨绛先生独伴青灯,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家,因爱生温,爱,因家温暖。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只有两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在这一部分,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用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这一部分,书中虽无伤痛欲绝的诗句,但我的悲伤却是不请自来。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将63年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书中附有很多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样其乐融融,让人倍感温馨,让我看到了家的温度。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其中,我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是老两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先生会用剪刀,拍得真好,看到这里,我才真正领会到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读完全书,我有以下三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与大家共勉。
一是文风朴实,于细微处见精神。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细细读来,好像与她老人家促膝谈心。眼前不断涌现出钱钟书、钱媛、杨绛一家生活、学习、游戏、工作、读书的温馨情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地教育着我,杨绛对家人深厚的情感更深深地感染着我。
杨绛先生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圆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二是棱角分明,学者形象跃然纸上。而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蒋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从不后悔,钱瑗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钱瑗,这个杨绛的“生平杰作”,爷爷眼中的“读书种子”,爸爸眼中的“可造之材”“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她从小聪慧过人,过目不忘,懂事听话,乃至长大,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是父母的贴心人,保护人,可是她命运多舛,风华正茂时赶上文化大革命,历经磨难,却始终是“发了一点芽的种子”,正当年富力强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被无情的病魔击倒。
三是感情真挚,在琐事中见真情。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1997年早春,阿圆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还在寻觅归途。”这些明明是最沉重的死别,在故事的结尾杨绛用仿佛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戛然而止。在书中,我真切感受到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阿圆一家三口的至情至爱,其情之真、其爱之切让我对家的含义、对爱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了解。
家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它更能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家里有一盏期待的灯火;当我们远行时候,家里有一份长长的牵挂。无论离家多远,我们回首遥望的是它,期待回归的也是它。
所以,我认为读完《我们仨》,我想说的就是:家是我们永远的驿站,家是温暖的港湾,你我停泊在这港湾,风雨再大都不怕,只要有了这温暖,旅途再苦也不怕……(王海燕)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