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4日读后感评论57 阅读3135字

年龄长大,不晓得你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体验,发现自己,恨的东西和讨厌的东西都越来越多,需要休闲和放松的时候也越来越多,能吸引自己保持专注和投入的却越来越少,快感越来越多,充实感成比例地反向减少,甚至是级数倍减。我不光自己经历过,还亲眼看着身边的朋友就这么滑向对什么也没兴趣,心灵死灰枯萎的一个状态,没有愤怒的能力和精气神,更不要提什么疯狂和热情了。

追求对抽象的人的“关怀”,而对具体的现实中的每一个人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昨天和朋友讨论,我说,这是王安石变法很失败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今中外,包括现代中国当执者的毛病。我越来越生发出一种对当权话语理解的“以人为本”,至少是当权通过城市建设展现出来的那种“以人为本”观念的反感。

我不是真得反对“以人为本”,这是一个非常好和生动的概念,本该让人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但,现实给人的体验是,至少在大城市中表现的很极端,那是一种把人孤零零地拎出来,切断掉他的一切传统和来处,开始科学地、一件件地审视作为单个个体的人,有何本质,能够总结归纳出什么需求,然后将这个需求变成商品给予他——将世界、城市、居所塑造成理论上符合他需求的方式。给予者并不在乎这是不是你真得需要,因为他们很直男,就像日本AV中的那些男人一样,“你很感激我吧!你也很爽的,是吧!还要不要,还要不要!”我突然想爆一句粗口:“放屁!这种黄学式样的直男癌思维真他妈让我作呕!给我滚!”

大城市的完美规划和功能区划分,让人无所适从,除了工作与居住外,人们几乎没有别的事可做。这是一座无机的城市,不是城市适应人,而是人来适应这座城市的规整。“北京对行人真是不够友好!”前天和律所的人打完球,往回赶地铁的时候,我又一次不自觉地叹气说出了这句感叹。

大城市里,每天遇到最多的就是陌生人,大家不会搭话,也不会相识,自然也不会有深入的交流和情分产生。于是,不打扰和冒犯到别人,是每个人最优先的考虑。这是一个障碍,我们与他人的生活实质是“如何避免出现坏事”,而几根本没有“怎样发生好事”,那只出现在玛丽苏的影视剧里,如此僵硬的现实怎么可能承载一个好的生活?从此在公共场合噤若寒蝉、小心翼翼,处处留心不要破坏规矩,免得被处罚或显得自己格格不入。在这样的环境中,城市承载的是一个“不犯错”的生活。然后我们拥有一个没有狗,没有摩托车、电动车,没有“熊孩子”,没有广场舞,没人抽烟,街上没有垃圾,公共场合小声说话,排队处秩序井然,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的城市。一切都被设计好。

这在赫胥黎的幻想小说里走得更远,《美丽新世界》中,连“生育”都已经是流水线般的操作了,从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就被设定好了要成为领导管理或是苦工奴隶了。如果说现代社会阶级固化已成事实,那《美丽新世界》则展现给你一个更为坚硬的社会层级结构。

也就难怪赫胥黎在小说再版的时候要补充上一份序言,写道:“新的极权主义没有理由会跟老的极权主义面目相同。以棍棒、行刑队、人为饥荒、大量监禁和集体驱逐出境为手段的统治,不仅不人道(其实今天已经没有人在乎人道了),而且已经证实了效率不高——在科技进步的时代,效率不高简直是罪大恶极。一个真正有效率的极权国家应该是这样的:大权在握的政治老板们和他们的管理部队,控制着一群奴隶人口,这些奴隶不需强制,因为他们心甘情愿。在当今的极权国家里,使奴隶们心甘情愿,是宣传部门、报纸编辑和学校教师们的任务。……将会是由政府发起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探讨政客们和有关的科学家们所谓的“快乐问题”——换句话说,使人们如何能心甘情愿于他们的被奴役。……首先,大幅度改进了的暗示技术——经由婴儿时期的条件制约,到后来辅之以药物,如莨菪胺。其次,一种十分发达的人类分等科学,可让政府管理人员们,将任何个人分配到他或她在社会和经济等级制度中合适的位置上去(插在方洞里的圆钉子,会倾向于对社会制度的危险思想,并且会将他们的不满情绪传染给其他人)。第三(既然不论现实是多么乌托邦式的,人们也会感到时常要度假的需要),一种酒精及其他麻醉品的代替品,一种比杜松子酒或海洛因危害较少而给人乐趣较大的东西。第四(这可是一个长程计划,得要好几代的极权控制才能有所成效),一套绝无差错的优生学系统,用来标准化造人,以减轻管理人员们的工作量。”

每个人都将是廉价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残次品,毫无个性可言。所以读者也不必要惊讶新世界的管理者会有“个体毫不重要,死掉一个,我们还有补充,社会秩序照样运转”这样的判断。

我知道,赫胥黎的想像在很多人看来是匪夷所思和荒诞不经的。怎么可能吗!有些人肯定会这样哂笑。

问题是,饥饿、寒冷、汗臭、吵闹、危险、劳累,这些都是不需要任何门槛就能感受到的,人和人直接还可以共情,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好的。贫瘠、无知、愧疚、自责、空洞、压迫、欺骗、怪异,这些是需要些门槛才能体验到的,人和人的经验本不相同。

人有什么需要呢?经典的马斯洛五需求理论说是,生存、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可人为什么会侍弄花草呢?当然非要造句论理是完全可以逻辑自洽的,“有人将养花当作一种自我实现”,但这纯粹是为了回答而造句罢了,本质上就是强词夺理。马斯洛理论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根本就无能无力。

我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人是经验与适应的物种,所处的环境需要遭遇改变,也需要观察持存。若人被机械复制物包围,陷入无机性,生活当然是一团死水。”更进一步,若人也成了可以被标准化定做的流水线上的物件,这还可以被称之为人么?

这让我想起了澎湃思想市场一篇写狼人杀的文章最后提到的:“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是,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同时代表玩家和资本的“看不见的手”,在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中,构建出一种“先验”的“狼人杀”比赛标准,创造这是一个“逻辑游戏”的神话,实际上这套标准无论是从外在设计还是内在规划上,都存在上个世纪以来的“科学主义神话”的机械性:对“理性”和“逻辑”毫无质疑的崇拜,对多元现状的忽视和抹除,对规范和整一的极致诉求,从而勾勒出一种乌托邦般的技术主义“未来幻景”。如今重新评估“狼人杀”这款游戏,我们必须回归到其派对、聚会游戏的人情本质,回归其自由而多元的游戏设计内核,回到真正可以“解放”人类思维的情感和语言范畴——尽管对世间万物进行先验的科学主义结构判断的“科学主义”似乎在21世纪的学术领地已经绝迹,但它似乎依然“很有精神”地活跃于大众文化意识之中,并且与资本、消费主义合谋,继续创造着如“狼人杀”一般的社会神话:对此,我们只有保持警觉,保持拥有一颗敏感而共情的心灵。”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各大宠物公司培育出来的宠物猫的原因。我非常喜欢猫,能游戏、单觅食;善群处,享孤独;舔舐伤口,坚强而不屈服。跑到山脚下,自己就能偏安一隅,观看世界。看到野猫和流浪猫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去靠近和抚摸它们,然而看到被宠物公司培育的各种各样宠物猫,抓不了老鼠,还只会叫着讨猫食儿,我是哭笑不得的。这物种,真得是那个夏目漱石为之倾目而下笔写作《我是猫》的神奇生物么?都变成这样了,很可能只是一只工具猫吧!和工具人一个道理。猫只是被用来撸的,就和有些男生要撸管一样,撸再多,会对自己这块肉产生什么感情不?我问过一些养猫的人,有这样的答案。我问,“都养猫了,这么有闲,怎么不养养花,种个盆栽之类的?”有些人回答我,“养花你得花精力啊,每天都要浇水,晒阳光,小心不要冻坏了什么的。养猫多简单,猫粮往哪儿一倒,再来盆猫砂,根本就啥也不用管了。无聊的时候再拿来撸两把,多爽!”

啊!这是违背我常识的!我以为人会和猫建立起某种感情联系和交流来的,而不仅仅是撸撸就算了。

很庆幸,我还依然有着具有深度情感链接的朋友在。这让我知道,我还没有被异化的那么厉害,生活在那样的乌托邦世界里。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