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因其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篇幅短小精辟,语言简练幽默,主题富含哲学,图画精美,构思巧妙,被广大读者所喜欢。从教学以来,我对绘本青睐有加。每当新接一届新生,我都要给孩子和家长极力推荐绘本阅读。我本人也非常喜欢阅读绘本。今年疫情在家,我加入了六和公益网上绘本阅读群,在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引领下,我对绘本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从各个角度去探索绘本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孩子阅读绘本。在今年的漫长的疫情寒假中,我陪小外甥一起读了二十多本的绘本,有很多绘本故事都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带给我心灵震撼最大的就是亲情疗愈型的绘本。《袋鼠宝宝小羊羔》《逃家小兔》《妈妈,买绿豆》《秋秋找妈妈》《我的爸爸叫焦尼》《给爷爷当保姆》等,在读《荷花镇的早市》这本绘本,我被绘本中的画面所吸引。画家用水粉画细致地画出一幅幅场景,河水、屋瓦、石阶、木柱、门板等等,细腻的画风将水乡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水乡画面,都蒙着一层淡淡的绿色,看上去温馨、和谐,油然产生一种怀旧的情怀。
《荷花镇的早市》讲述了一个非常恬静的故事。阳阳和爸爸妈妈回乡下,庆祝奶奶的七十岁大寿。一大清早,他和姑姑到街上去买东西,小船经过一条条的水巷,让阳阳觉得新奇有趣。在传统的菜市场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声音不绝于耳的叫卖声,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街头还有高朋满座的戏班子,以及热闹非凡的迎娶队伍。这一切都是荷花镇的早市面貌,让人流连忘返。
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整片青翠的绿,蜿蜒的河道将带领小船、乘客,以及所有的读者驶向小镇的集市。我被书中赶集的场景震撼了,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了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集市赶集。
不知为什么,我非常喜欢小时候去市场赶集。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去赶集的画面,而菜市场这样的场景,也一直存活在我的童年记忆中。
对我来说菜场是可以玩耍和解馋的地方,那时候的我跟着大人慢慢走过一个又一个摊子,特别是摆放着各种食品的小摊子,眼巴巴地看着那些香气扑鼻的小点心,想象他们各种各样的味道。我至今还记得童年记忆中烧饼的香味。那是一种酥烧饼,面揉得很有劲,和上猪油再揉,揉得很薄,再抹上香油,撒上葱花,芝麻贴在炉膛里用煤火慢慢烘烤。在烘烤的过程中,香味四溢。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吞口水,烘熟的烧饼刚拿到手上,还是滚烫滚烫的,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热腾腾的香味儿。至今想起来,那种香味还弥漫在心田。
除了菜市场,我最喜欢的是春季到邻近的县城的集市上去赶集。小鸡、小鸭纷纷出售,我跟哥哥在篮子前蹲下来,被毛茸茸的小鸡迷住了,又被老板的喊话声吸引了。在这样的市场发现有意思的现象:市场无论是谁,无论买什么,都要先跟卖主谈好一会儿再买。要么谈质量,谈怎么吃最好吃(同时用手和眼睛好好检查东西),要么讨价还价,谈到兴起时,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客人和这个摊子附近的老板都参与进来,谈的好热闹哦!谈好价,等待东西包好时,大家开始闲话家常……在我的眼里觉得这就是在市场买东西的一种规则,我们也这样买的一些玩意儿,一开始响得很高很亮很硬的老板叫卖声音,听着听着亲切起来,说来也非常奇怪。反而感着这种各种腔调的叫卖声,原来是那么有味道,有温度,有意思。“下次一定来喔!”“好的,好的。”留下互相不怎么相信的会话离开,也不由得感到心满意足。这也许是这种集市的吸引人的地方吧!
还有一次,母亲带我到外婆家去小住。第二天我给外婆去卖外婆自己编的箩筐,集市上很热闹,人声鼎沸。我看到外婆跟不同年龄的人打招呼、聊家常,我心里不仅纳闷:外婆的亲戚怎么这么多呀?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真的很温暖呢!
成家之后,我也经常上街去买菜。旧时的露天菜场已经变成了超市,品种更加丰富,菜也更干净更整齐,但是缺少了以前集市上那种温暖亲和的气氛。
《荷花镇的早市》这本绘本记录作者小时候温暖的记忆。这种记忆是让人怀念、留恋的,作者把那些保留以内心深处的温情画面一幅一幅的画了下来。值得我们去品读,更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去品味和欣赏人群中的景,感受书中浓浓的亲情与力量。(翟春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