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读后感1
最近,我在学校的校本课程阅读屋里和梁老师一起读了一本叫《三毛流浪记》的书。
在解放前的旧上海,有一个流浪儿童,名叫三毛,他在上海冷了就挤在人群或把报纸盖在身上来得到暖和,渴了就喝用来粘广告的浆糊,饿了就吃树上的树皮,晚上睡在垃圾车里,还常常被人殴打,被人欺负,只有和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乐平,张乐平爷爷用这个傻乎乎的,贫穷到只剩下三条毛的三毛,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与不公平。
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四周站满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手里拿着零食、玩具。同样是儿童,三毛却被当成赚钱的工具,任人摆布,受尽折磨。”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三毛和别的孩子不同的遭遇。就因为这句话,有三个字从我脑海里蹦出来——不公平!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舒舒服服地看表演,时不时又大笑一通,而三毛却要被人戏耍,逗别人开心,被人当作赚钱的工具呢?这一切都是因为旧社会的不公平!
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幸福了。我们饿了,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好吃的做好吃的,而三毛呢?只能在街上啃树皮。我们冷了,衣服穿得多到只露出一双眼睛,而三毛只有那单薄的几件单衣。我们天天坐在教室里读书,还天天埋怨作业多,而三毛却巴不得天天坐在教室里上课。虽然说现在我们国家有了资源,有福利院可以收留孤儿,但还是有很多山区里的贫苦儿童,他们也缺吃的缺穿的,我现在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要去帮助那些贫苦儿童。(李逸霏)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2
最近,我回读了张乐平爷爷写的《三毛流浪记》,以前一年级读光觉得好笑,可这次读,感受就不同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流浪儿——三毛在旧上海时孤苦伶仃,没吃的、没穿的。他为了生存,推过黄包车、卖过报、擦过鞋……他还喝过贴广告用的浆糊,穿过破麻袋、报纸,啃过树皮,睡过垃圾车……
我看完了这本书,既悲伤又愤怒,以前的社会实在太不公平了,那时候有钱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而穷人就一无所有,而且还要受尽凌辱。但三毛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乐观地寻找生存的方法。联想我自己,我现在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却还总是浪费食物,乱丢衣服,还浪费水。三毛哪怕是有一口饭,一件新衣服,一杯干净水,他都会非常开心。我儿童节可以去玩,会收到礼物,生日有全家人给我过,而三毛呢?他没有亲人,无依无靠,要到处流浪,还要总是被打。我跟三毛相比,我的生活真是比他好多了,他多可怜呐!
这本书的开头,是有一位好心的渔夫爷爷收留了三毛,他们每天去捕鱼,在一起也非常快乐。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渔夫爷爷被日本鬼子打死了。看到一颗子弹穿过渔夫爷爷的胸膛的那幅图画时,我难过得快要哭了:渔夫爷爷那么善良、友好,怎么能被打死呢?而且,三毛比失去亲人还要难受,以后还得继续流浪了。可怜的渔夫爷爷,悲痛欲绝的三毛,狠毒的鬼子,哎!
很多人都喜欢看《三毛流浪记》,那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很搞笑,但有些地方又很悲伤,会让人想哭。可是这本书的文字很短,很简单,没有用大量的好词好句,但张乐平爷爷画的图画非常生动,可以让读者很好理解张乐平爷爷想表达的故事。他画得很细致,三毛的开心与不开心都被他画在三毛的脸上了。如果没有这些图画,只有那简单的文字,那就肯定没有那么好看了。
我想好好学习,长大后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儿童,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不会存在像三毛那样悲惨的儿童。(悦蘅)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