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质?其中有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爱读书。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人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非常重要,要干大事成大业必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也每每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听者叹服。习近平总书记还号召大家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这本书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新颖的阅读教育理论,总结出简单易学的阅读方法,用真实案例剖析阅读的神奇效果,用优秀少年增强家长们对阅读教育的信心,着眼现实,解决家长迫在眉睫的教育焦虑。好的阅读能带给孩子家长们所给不了的人生智慧,好的阅读对于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品行和情操的培养、情商的提升、道德的完善、习惯的养成等等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大文豪雨果所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反例。从小学起,老师就教育我们阅读的重要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写作文积累素材,是为了完成漫长寒暑假作业中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是为了和好朋友、小伙伴找寻共同话题的捷径。在潜意识里,我把阅读和作业联系在一起,把阅读当成是一项任务,被动地、机械地、功利地搬运书中的文字,却忘记了主动地、灵活地、积极地攫取书中的养料,自然也就很难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不爱读书的我经常拿一段往事调侃自己。在一次英文面试中,主持人让我介绍自己近期读过的一本书。那段时间为了找工作,我几乎天天搜集各种招聘信息,积极准备各种专业面试、笔试。这种生活类的问题让我一时语塞,头脑一片空白。我仔细回想中学时期读过的各种文学名著,想用一些模块化的句子迅速组织出一段语言,借机蒙混过关。可那天在轻松的面试氛围中,一个声音鼓励我:诚信第一。于是,我面带微笑又饱含歉意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最近没怎么看过书,只翻阅过一些学术类期刊和杂志”。评委们被我的坦诚逗笑了,我也笑了。那时的我感到尴尬、羞愧与不自信,我感到,因为缺乏阅读,我正在或已经丧失了某种力量。
初为人母之后,角色的转变让我感到既幸福又艰辛,养育孩子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想要更好更多的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出一个品行优良、人格健全、热爱生活的人。我不断通过书籍学习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学习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不断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良好环境。
对我而言,与其说,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不如说,孩子用阅读教育了我。在我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一本《唐诗300首》引起了他的注意。从此,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爸爸每天都要花半小时以上为他朗读诗歌。唐诗的韵律感、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以至于到了两岁宝贝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已经能够装模作样朗读(背诵)近百首唐诗了。一次,我们在公园划船,小家伙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让我们大人们赞叹不已。我突然意识到,读书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脑海中浮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古人总结出的读书的好处。尤其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了手机和新鲜资讯上,时间趋于碎片化、零散化,越来越难以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置身于书海之中。读书之于我们,可能不仅仅有利于博闻强识,还有利于我们在忙碌、浮躁的生活中平心静气、修养身心。
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也为了做更好的自己,我们做家长的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首先要形成一种读书观,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作为一生的习惯,甚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读好书、用好书,形成一套读书的经验与方法,并将从读书中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孩子、启迪孩子、陪伴孩子,让人人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忠于阅读,真切的感受到阅读赐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朱玲玲)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