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4日读后感评论366 阅读5454字

最初,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听到有人说,这本书里有写到环境刺激对脑神经的影响有多么重要。恰好,这是我很关注的知识点,否则,光看书名,会不以为意。

为什么会不以为意呢?因为“父母的语言”,这几个字在我潜意识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正因为这种轻易的忽略,让我去思考,为什么我会去忽略“父母”+“语言”这两个名词呢?片刻深思之后,我想明白了。是因为刻意啊!是因为叛逆啊!是因为想假装父母的语言对我的成长不重要啊!

对,是因为这三点。

01、儿童人工耳蜗医生眼中的大脑发育

回首往昔,我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只能说时而和谐,时而僵化。但僵化的杀伤力大于和谐,令我痛苦的根源正是父母的语言啊!但是为了更好的相处,我在学习有效沟通和情绪管理的书籍。我希望通过我的改变和学习,能让我们上下三代人的大家庭和谐友善,当我们的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家才有温和度。

这本书是一位研究人工耳蜗的医生写的,作者起初通过给两位小患者,扎克和米歇尔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差别,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年龄相仿,先天条件相同,手术相同,却有着不同的术后效果?带着这些疑问作者继续研究了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幼儿的学习能力。

扎克是个小男孩,他一出生就没有听力。米歇尔是个小女孩,是因为父亲遗传也没有听力。他们在婴儿期就分别植入了人工耳蜗,不同的是,扎克家里充满了谈话声、读书声和歌声。他的父母没有把他当特殊人群对待,他们送他到普通学校上学,他也会和同学打闹玩耍。到扎克九岁的时候,他已经能自由地说话,他的阅读水平和正常孩子一样。而米歇尔就不太乐观了,她的爸爸没有听力,妈妈没有工作,家庭压力很大,妈妈也很少和她说话。九岁的她在“特殊教室”学习,也只能说一点点话,比划几个简单的手语,她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水平。

这时候作者发现,幼儿的语言环境与学习水平和父母营造的家庭语言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必须让孩子们沉浸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学习。

02、3000万词汇:父母语言的力量

每一个孩子几乎都是通过“父母的语言”学习语言的。书中有项研究显示,在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200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仅仅有600个。到孩子三岁时候,两种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数量相差3200万个。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有很大差异。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从研究初期到研究结束,善于和孩子交流的父母通常和孩子保持着非常好的互动,而那些不善言辞的父母,即使孩子都会说话了,他们同样不怎么爱和孩子说话。

此外,促进儿童语言学习和智力发育的另外三个要素分别是:

1.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增长得越快,孩子三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

2.父母用不同类别的词汇对孩子说话,孩子到三岁时就能说出丰富类别的词汇;

3.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习惯。

03、神经可塑性,语言的力量

学习能力不足的孩子,很多是因为早期的不良语言环境已经对他们大脑的语言处理速度产生了影响。什么叫大脑语言处理速度呢?就是你熟悉并弄懂这个词汇的速度。很多孩子的学习就卡在“慢处理”了,他们过于专注某个词汇,而错过了整个句子乃至整个板块。等他们弄明白的时候,老师早就讲到别的内容了。

我想到了自己,学数学时候,我就是这种学生。对某一道题的慢速度处理,导致了老师后面讲的都没有听到……正是慢处理直接导致了我学习受阻,而后影响了学习水平和能力。在我小的时候,当我有不理解的题和不会做的题时,我的父母多数情况表示不能理解,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就不会做呢?!于是他们按照他们的语言给我讲解,我依然不能明白。而我不明白这件事让家长恼怒,于是家里谈“数”色变。家里的气氛一紧张,我的压力一大,更做不出题,久而久之也就觉得自己天生不是那块料,就是学不会数学。

说到这里,有个概念必须要提一下,就是,当压力水平持续攀升,居高不下时,“压力荷尔蒙”,比如皮质醇就会渗透到婴儿或者儿童的大脑,最终因压力使大脑构造发生永久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孩子的长期行为问题、健康问题以及学习困难。

我呢,就是这类中枪人群中的一个典型。压力使我自卑、自责、内疚甚至长期有偏头痛症状。从高中时候我就离不开止痛药,布洛芬经常一天两粒,它是我的好朋友,有它在我安心。长期头痛使我无法专注学习,也经常失眠。我总是半夜偷偷看书,很多时候怕被妈妈发现我都把台灯、书以及我的脑袋裹在校服褂子里,可我忽略了余光这个东西,我以为校服足够厚实,只要我们三个都裹好了,就基本隐身了。但好多次都被妈妈发现,被迫打断我解压的过程,因此我的自我疗愈总是无法完成。

妈妈对我的任何做法都不能理解,她总是认为,我不听话,这么晚还不去睡觉。可是她不能明白,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是睡不着的。于是我们会争吵,她指责我不会利用时间,不在该睡觉的时候睡觉。我讨厌她的指责,我觉得她对我深深地误会,但逆反情绪使我脱口而出,不用你管!我就要这样!于是一个人的关心和另一个人渴望被理解,就变成了单纯的发泄脾气。所以,我每一天的心情都是皱皱巴巴的,很少有舒展开的时候。也正是这样的压力导致我有了深深地学习障碍,不论哪个学科,只要一遇到困难,我的畏难情绪就出现,它仿佛在说,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对!这个题在讲什么?我看不懂,不懂!越这样想就越想起爸妈之前的评价,他们和别人说我理科不好,久而久之我也给自己贴标签,我理科不好,学不会。于是物理、化学在不久之后都沦陷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去塑造孩子的大脑,通过语言的表达、交流、沟通去营造好的环境氛围,让孩子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语言对大脑的积极影响依赖于响应能力和温和度。

之前我一直认为我学不会数理化,是因为自己没有禀赋,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其实不是,是因为抵触情绪,没有去过多关注,没有去刻意练习。大脑的神经连接会剪切掉没有使用或没有充分使用的突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物,而摒弃无关内容。大脑最聪明的地方在于,拒绝将神经细胞消耗在不需要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学习了很多东西却记不住,看了很多书但过阶段都会忘记的原因吧。因为没有学以致用,反复巩固。

想特别说一下,学习英语这件事。我们大部分七零后、八零后甚至部分九零后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有一段时间真的很用心的去学习英语了,但最后没什么效果。那什么叫有效果呢?我是这么认为的,第一,最起码要会说吧,咱不说水平多么高,日常生活的交流要做到吧。第二,如果是研究生,英语更不用说了,好多软件是英文版的,有的专业论文要用英文写。第三,学设计的,正版PS软件、3D Max软件、CAD软件等等是英文的。第四,看美剧、英文原著可以百分之八十看懂吧。

图片

可是现在很多人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背了很多单词,记了很多笔记,最后发现自己也没学会,其实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不转变思维,再努力也是无为,是假学习。大脑只是一个社交工具,互动的消失可能会严重限制大脑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所以,要多说,把自己投放到语言环境当中,多说多练,或者请一位外教。

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环境,就去网上,找一个平台,加入一个学习群体,反复练习。作者说,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语言,而是只在社会回应和社会互动的环境下学习语言。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多去练习、开口说话、找人交流,才能提升大脑的活跃度和知识的可塑性。

图片

值得赞叹的是,大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自身发育的主要促进因素,这个资源就是父母的语言。

04、3T原则,唤醒潜能

事实证明,我们与生育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潜能,但要下一番工夫才能挖掘出它们。大脑的发育也跟这没什么两样。那么怎么去构建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呢?

作者提出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第一个T: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是很细微的一个要求,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然后及时给出行为回应和情感反馈,以避免造成情感忽视。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女儿正在做手工,我突然过来说,“不要做了,该学习了。”通常情况下,她不会直接放下手工材料,要我催促很多次才能去学习。但是学习的过程中,她会做错几道题,而这几道题在我看来她是不可能做错的,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还惦记着刚才没有做完的手工,是因为我没有关注到她的乐趣所在,便随意打断了她所做的事情。

如果我能肯定她的努力并且和她一起完成这个小手工,那她之后的学习效率会比较高,而不是带着情绪去学习。

那有的父母可能会说,这不就是生活的常态嘛。一起做手工?我可做不到。共情关注?我可做不到。我每天下班很累,回家只想看看电视,玩玩手机……那你要注意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都“共情关注”的克星。作者说,如果这一条你做不到,剩下的原则也不会起作用。

第二个T:充分交流

这条原则要求父母和孩子多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要有目的的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

第一个做法是:讲述

如果是小宝宝,要耐心的和他们讲述你在做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换尿不湿,边描述就边给他们建立起了词汇系统。

“来吧,宝贝我们换片尿不湿。”

“换了是不是舒服多了?”

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进一步讲述操作步骤。比如刷牙。

“宝贝,我们该刷牙了。首先,先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粉色的,爸爸的是绿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儿一点儿挤。干得真棒!”

当我们能这样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仅帮助了孩子形成词汇的意识,还让孩子变得独立起来。

第二个做法是:平行谈话

充分交流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平行谈话。当父母讲述正在从事的活动时,平行谈话的焦点就落到了孩子身上。这也是“共情关注”的重要组成之一。

“宝宝,你是在找妈妈的钥匙吗?”

“钥匙可不能吃!它不是食物。”

理想的状态下,父母和孩子一边谈话一边有眼神的交流,这样孩子不仅能吸收词汇,还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

第三个做法:少用代词

孩子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对代词感到困惑。如果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孩子会迷惑,去哪?拿什么东西?所以要用具体词汇。

“我喜欢它!”

“我喜欢你的画!”(更好的表达)

第四个做法:脱离语境的语言:非现时的交流

当孩子三五岁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一起做某事的经历、孩子最近喜爱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由于没有直接环境,孩子必须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理解未知的概念。

第五个做法:言语的扩展、扩充和支架

言语拓展就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它指的是以拓展的方式来完整孩子的表达。

例如:“狗狗哭”可以拓展为“你的狗狗很悲伤,它在默默哭泣。”

言语拓展可以避免孩子被大人纠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言语支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答案是在父母的回复上增词。举个例子,当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孩子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能说出两三个词,父母就用短句回复孩子。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是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游戏成功地开展,父母与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其中。“轮流谈话”的话题以开放式的问题为目的,父母需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

知道了3T原则的亲子相处方法,我们

就要去实践了。我们可以给孩子分享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孩子有很多的互动,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

讲故事或者编故事,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讲一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给这些事增添一些细节,或者谈一谈想法。这样一来,“共情关注”和“轮流谈话”就再次发挥了效力。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可以运用3T原则,比如学习数学、音乐、美术等等学科,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亲子互动的空间,并践行3T原则。

05、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

最后我想说一下,思维模式。我们来看看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1.固定性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2.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呢?我认为这和父母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父母为我们制造的语言环境对我们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人对自身评价的准确度不同,对待努力、成功和失败的态度也不同。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仅会给孩子设定一个奋斗目标,还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我的目标是变成一个成长型思维的母亲,我希望孩子们也会变成有弹性思维的人。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人的潜力是值得无限激发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去做到很多事情。我希望他们能够享受胜利也能够享受失败,在胜利和失败当中,都能够找到自己进步的乐趣。能够不计较眼前的一点点得失,而努力去追求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是超越物质之上的。

关于这本书的感受,就写到这里啦。因为时间的限制,三个星期才写完这篇文章。但这本书确实值得学习,它分析了父母营造的语言环境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可以运用3T原则去塑造孩子的大脑。它提醒我们父母的语言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通过为孩子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去塑造他们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成为自己,成一个身心合一的自由的人。当然,我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妈妈!多学习多践行多改变!加油!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